传统中国人物画构图的承变之路
发表时间:2023/9/6 15:06:57
中华文化报官网讯:
摘 要
纵观中国人物画构图发展的演变历史,中国画意象布置的通达之路,在承与变,即继承与创新。
中国传统人物画构图的承变之路,经过了先秦时期的萌芽阶段,秦汉时期的逐步发展之后,至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逐步达到成熟阶段,再经五代两宋时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传统人物画构图至此达到了全面成熟的阶段。自元清明以后,逐渐走向衰变之路。
承与变,反映了艺术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以常为基,承常有变。中国画是心源与技能的艺术,知常有变,与时俱进,方可自在有为。
主题词:中国人物画 构图 历史承变
在中国传统画论中,构图称为“章法”或 “布局”,在《画品》里称为“经营位置”,后又有“布置意象”等称法,其含义是相通的,体现了绘画创作的思维方式和艺术观念。今人以“构图”相称,本身也显示了中国画意象布置的通达之路。
所谓构图,就是创作者根据题材和主题,将所要表达的意境,通过将个别的、局部的艺术形象有机的组合定位,在特定的空间内安排、协调相互之间关系,使其形成符合艺术规律的组织结构,并且形成具有一定意味的形式美的方式和方法,即构图。其目的有三:一在安排画面,二在营造气势,三在创造意境。
中国人物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成就,并以其深厚的哲学思想、文化底蕴、独特的构图方式和审美精神,具有东方神韵。中国人物画,其构图方式方法源于中国画的意象思维,这是中国画以自己民族文化为根基的具体体现。从构图形式来看,儒家思想为其铸造了中国人的价值内容形式,庄禅哲学“天人合一”的品质,实现了中国人物绘画构图超越时空,物我交融的创作空间。
中国传统人物画的构图模式,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有着相应的时代特征,是在借鉴吸收本民族艺术、融汇外来民族艺术的营养中发育起来的,这就是中国传统人物画构图的通达之路、承变之路。中国传统人物画构图,在经历了先秦至隋唐的漫长发展演变之后,至宋代走向了成熟。体现在人物画构图上的承变关系,就是从原初的并置排列到唐宋时期的全面成熟。而元明清时期则因人物画的衰落呈现出一种衰退现象。
1 先秦时期——人物画构图的萌芽时期
从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就有了人物面相同鱼身相结合的构图形式,这时期人物画构图可以从彩陶、洞穴壁画、岩画、青铜器、帛画上看到其一脉相承的关系,是中国传统人物画构图的萌芽时期。
《人面鱼纹盆》以折线、斜线,同三角形组成人面鱼形,构图模式是简单的散点并置。《舞蹈纹彩陶盆》在继承前者的基础上,构图稍加丰富,装饰性亦强,出现了黑色图纹与单线对比、带状并列的组合构成方式。出现在商周青铜器上的人物图纹,情节复杂,场面宏大,将人物分成三层,以散点排列、带状排列、多层区隔的构图模式,将人物活动有序的展示出来,营造出丰富的画面内容。而具有真正独立意义绘画构图形式的则是在长沙战国楚墓中,出土的两幅帛画,画面在构图上以诡奇的想象将天、地、人三界连结起来,主次分明,题意明确,饱满而有动势的构图富有装饰性,体现了一定的意匠经营。
经历了漫长岁月的先秦人物画,从石器时代人物图纹的散点并置、带状排列到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上人物的区隔分布,以至帛画上的表现天、地、人三界的构图,人物画构图的模式发生了延续性的发展变化:由单一的散点排列、带状分布到多层区隔、横向带状安排并用,发展到图形组合布置。中国人物画一开始就有的体格,从这里可以寻找到它的雏形;独幅长方形帛画,配以轴干悬挂,成为中国绘画尤其是立轴画的滥觞;帛画构图的特点是那时绘画人的意象思维的东方特质。而此时随帛画出现的毛笔的运用,为人物画的具体描绘,新的构图模式的营造创造了中国画特有的书写工具和便利条件。
2 秦汉时期——人物画构图的发展时期
从提倡孝道,盛行厚葬的墓室壁画和装饰在建筑物上的画像石、画像砖和西画马王堆帛画上,可以看见秦汉人物画构图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有如下特点:
1、以人为主体的天地人的宇宙观念和思维下的构图模式,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模式。2、构图上出现了人物耕种劳作与景物配置互为一体的新的构图模式。3、在构图上追求画面气势,利用富于变化夸张的形象组合画面。4、构图中石色、金属等色的利用,画幅形式的选取,进一步加强了绘画的结构形式美。
如西汉初年的马王堆帛画,在画面“T”形幅式中,从上而下按照天、地、人的构图模式,分四层表现了招引死者升仙的主题内容。构图左右对称,黑白疏密对比明确,极富装饰意味。帛画中描绘神话景象的瑰丽想象,无疑是继承了楚文化中的浪漫主义因素,由此构图也以有序而浪漫的组合架构,同样的升华了作品的主题表达。
又如《戈猎收获画像》砖,以人物耕作和场景相结合的情景模式,用平面、散点、夸张强化动态的构思,分上下两层布置画面,反映戈猎收获的内容。天空中飞翔的大雁,地面上劳作的人们,水里游动的大鱼,同时反映了天、地、人的思维观念。射手沉着有力的引弓,收割者手轮大镰等形象各具情态,富于夸张,已不在是现实中人物的原本再现,融入了民间工匠的思维意识和感情表现,成功地渲染了画像内容,烘托了场面气氛。也正是基于这种思维与情感,作品的构图就有了更广阔的构思空间。平面唯意而取的布局,反过来又为主题的拓展、形象的塑造提供了驰骋的余地,两者吻合,相得益彰。
秦汉时期中国人物画在构图图式上的发展变化,伴随秦汉的工艺装饰绘画,书法的成熟和专事画工、文人士大夫的能书可画,最终为魏晋南北朝人物画构图的逐步成熟奏响了前奏,也为后世人物画构图与创作开启了思维。
3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人物画构图的逐步成熟
以顾恺之为代表的画家群起,预示着一个划时代意义的开启。中国人物绘画不仅以严谨的写实之风步入画坛,而且出现了鲜明的个人风范,人物画的构图更是以鲜明的理论旗帜列为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继顾恺之第一个提出“置阵布势”的构图概念之后,谢赫又将“经营位置”作为绘画的“六法”内容,使构图成为一条重要的美学法则,体现在绘画的构思立意中,应用到绘画的置陈布势上,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张彦远说:“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国画构图“以布置意象为第一”[ (明 )李日华《竹懒画媵》。]成为历代画家们写神绘事成败的关键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画构图模式的发展变化,可以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为典例,看出此时期人物画构图发生的承继性变化。画面构图既是排列式又独立成幅,每幅有完整构思又娓娓道来,连续的画面和手卷的形式,是前人所未见到的独创。而人物活动与背景的明确结合,使得人与景融,景与情合,为后世人物画的创作开创了道路。主题人物分段重复出现的构思,为中国手卷式人物故事图画打破瞬间时空的局限提供了先例,也被连环画式的构图多为表现连续性故事情节的任务画家所采用。[参阅 范淑英、刘山花、杨兵:《中国风格》,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1,第64页。 ]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画构图模式的发展变化也是基于以下几点新情况的出现:1、以纸作为中国画的主要材料,对画幅尺寸和样式的选择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使中国画的构图模式有了很大的主动性。2、卷轴手卷和立轴的出现,形成中国绘画的特殊的画面构架和格局,尤其是长卷连环画式的构图模式,对后来人物画构图产生了深远影响。3、专业文人士大夫画家取得的艺术成就,促进了写实绘画构图模式的逐步成熟。4、外来绘画的传入,尤其是佛教艺术的传入,带来的新的绘画构图模式,丰富了中国人物画的构图内容。
隋朝的建立,曾出现一度辉煌局面,承上启下的延续了中国绘画的发展,奏响了唐朝绘画发展的前奏。唐代国势的兴隆,给唐朝绘画在继承汉魏六朝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带动了人物画构图的逐步成熟。
阎立本的绘画,代表着初唐绘画的新水平,其画卷《步辇图》以尊卑主次的构图模式,将人物身份及民族气质作了较明确的艺术处理,体现了一定的儒家思想。《历代帝王图》,以其鲜明的褒贬态度,通过排列、主大仆小的构图模式,展示了帝王个性,传递出作者的基本世俗理念。
盛唐时期的吴道子以丰富奇异的构思,生动的形象,独创的个人风样,将人物画推向一个高峰。《送子天王图》以长卷叙述式的构图模式展示内容,其遒劲奔放的线描和独具一格的画样,增强了构图的气势与情感,丰富了画面布局。
以描绘侍女生活情态的绘画作品在此时得到特别发展,构图上多采用长卷的模式,依据人物关系,组合构架的分聚疏密,完成画面布局的意向布局。如周昉《挥扇仕女图》、《簪花仕女图》等。张萱《捣练图》长卷竖置构图中,人物的前后穿插体现出明显的层次空间关系,《虢国夫人游春图》平面叠置成块的构图,又加强了画面的整体气势。在这些作品中,高低起伏、疏密聚散形成画面的节奏韵律,既是画面的构图结构需要,又提升了构图的生动趣味性,也由此看出,长卷是此时绘画的主要格式趋于定型,使人物画的构图从此有了相对稳定的构图式样。
除绢帛绘画之外,壁画仍是隋唐时期人物画的主要形式。永泰公主墓壁画仕女图,无论造型还是构图都远远超过了前代壁画。画面将分列两组的侍女构成群像组合图式,形成从右向左的流动趋势。人物正侧向背、高低聚散富有变化,比例均衡、顾盼照映自然疏朗,具有明确的节奏韵律关系,画面整体气势强烈,表明了此时群像式构图模式的成熟。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人物画写实技巧的提高,长卷等绘画式样的定型,预示着中国人物画构图写实模式的逐步确立与成熟。
4 五代两宋时期——人物画构图突破性的进展
由于重文抑武的政策和社会经济的显著发展,刺激了文化的繁荣。五代两宋的人物画构图就是在继承唐代成就的基础上,而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有着突出的成就。其中五代在中国绘画承上启下的传承和创新,促使宋代绘画更展示出前所未有的极度繁荣。职业画家的活跃,宫廷绘画的繁荣,士大夫绘画潮流的涌起,题材风格的多样性,画史、绘画著录的新成就,是绘画发展和繁荣的重要标志。
五代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画中画”的构图方式,不仅显示着画家的巧思与才情,在人物画构图上更是一个创举。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以长卷分段的形式,运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模式,设计了张宴听乐、观舞、休息、清吹、酬应宾客五个相续展现的场面,把不同时空的人事绘于一画,忽略透视的真实,注重的只是人物与人物、人物与道具之间的组合、聚散、参差与呼应。这是中国画意象思维下散点透视、平面组合的体现。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以规律性的动态组合构图,人物安排高低错落、聚散有别、态势各异,利用“千笔万笔归于一笔”的线条组织和垂直向前的基本动势,形成强烈的装饰性美感。构图统一中富于变化,平列中见到奇特,形成节奏韵律之美。从左向右的列队之势,强化了画面整体涌动的力量感。
以描绘城市生活为题材的风俗画中,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代表了宋代人物画发展的高度,全卷以全景式构图,以大观小,散点透视,将北宋都城万象纳于一卷,展现了汴河沿岸清明时节的风貌。在这幅长卷中,作者以中国画家特有的审美思想,以大观小的方法,展示了中国绘画朗阔天地,又祥察万物,远看其貌,近察其质之特征。在人物场面上,利用船只、房屋、城郭、桥梁等建筑整合画面,独具匠心,在绘画史上有着典范意义。
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绘画中,李唐的《采薇图》,则完全把人物置于自然景物中,利用景物的布设走向,造成画面构图的律动关系。构图烘托了人物,渲染了气氛。
南宋人物画构图进一步成熟。梁楷在人物画创作上另辟蹊径,创立了水墨减笔人物画,开创了人物水墨画的先河。《八高僧故事图》是他的水墨作品,画中人物、景物由外伸入画面,这完全改变了南宋以前在人物画构图模式上以完整图像纳入画面进行构图的模式。这种构图是在吸收了同时期花鸟画的构图方式后的一种承变,是人物画构图上的一种突破性的进展,起到画面构图跌宕起伏更加富有变化的作用,同时也增强了画面构图的趣味性。至南宋晚期,中国传统人物画构图上的模式已基本全部具有。预示着传统人物画构图取得突破性进展,达到成熟的阶段。[ 参阅张朋川《中国古代人物画构图模式的发展演变——兼议<韩熙载夜宴图>的制作年代》,《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7,(03)。]
五代两宋时期人物画构图上的突破性的进展,也体现在上述作品上人物画构图上的综合性的运用上,这是此前所少有的现象。在人物画构图幅式上的巨幅大幛、长卷立轴、灯片扇面,小幅册页的琳琅满目,这也是以前少见的现象。
五代两宋,人物画和山水、花鸟画同步,构成这一时期绘画的繁荣局面,构图上的相互借鉴、吸收也促成了中国画构图的全面成熟。至此,人物画构图也达到了历史上传统人物画构图的高峰时代,为后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提供了开启构图思维的智慧和方法。
5 元明清时期人物画构图的逐步衰落
传统中国人物画构图在元朝以后至明清时期,总体上是宋以前风格的延伸,也很少再有宋期的巨制大构,期间在个体上的有所突破,但大多大同小异,作品程式化也日趋明显。其主要原因是在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的影响下,这时期绘画在题材上以表现文人士大夫生活环境和理想的山水画最为突出,表现品格和情操的水墨花鸟如梅竹等成为文人经常挥写的主题,这影响到人物画多以抒风咏怀的闲情逸致抒写人物风貌,基于这种现实,人物画构图自元以后也是一种衰退。
元王朝没有像宋代那样建立宫廷画院,南宋画院成员流落民间;社会上职业画家也没有宋时的活跃局面。从这个方面说元朝人物画失去了绘画的政治、社会及生活的氛围,自然不再有宋时的辉煌。元代壁画在构图与以往壁画基本相同,只是变换了画面构图气势的方位,如《永乐宫朝元图》,其构图局势是正右侧方位,人物层次至上而下,并没有明显突破《八十七神仙卷》的构图。元代无论先期还是中后期,在画坛上显露才华的多为遭遇落魄、经历坎坷的文人,创作上以山水、花鸟、墨竹、梅等最为盛行,用笔在表现隐逸遁世或游乐闲适的生活状态,强调文人士大夫的艺术趣味,注重笔墨,以诗文题画,作画以自娱。
明清时期虽有“康乾盛世”,总体上中国社会在走下坡路,直到列强打开国门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社会现象直至新中国成立。
明代人物画家总体上为山水人物画家或肖像画家,在主题构图上沿袭宋代以来传统题材,不同的是将人物点缀到山水中,如刘俊、吴伟等人的作品。明中期唐寅、仇英后明显呈现出衰落的趋势,直至明末陈洪绶等人的出现因其画面人物单纯而求构图上的简洁,如《归去来辞图》。明代壁画仍在流行,其构图和气势远不能同唐宋相比。清代绘画以山水花鸟为主,人物画特别是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画明显衰退。黄慎写意人物用笔简练奔放,构图简单。任伯年的人物画构图自然,突破了(尤其是肖像画)传统风格中呆板的格局,人与物的组合具有明显的构成与团块关系。但是这些人物画家如同星夜中的明星,难以照亮整个人物画一片衰落的夜空。
自明清之后文人士大夫多以承袭元人传统绘画,花鸟画成就最高,山水画有一定发展,人物画尤其是表现现实生活的人物画则明显衰弱。人物画的现状伴随着中国社会的现状残局直到近代一部分文化人对文化、社会进行反思、批判、寻求出路时,中国人物画伴随着陈独秀等人“革王画命”的呼喊,在徐悲鸿等人极力推崇写实时,开始发生了突变。所以说至元明清以来,直至“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中国人物画构图在总体上因中国人物画的衰落而呈现出一种衰落现象。
中华民族的文化与养育它的大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历史进入二十世纪以来,随着中华民族救国图存的时代强音,和西方意识在中华文化中的渗透,以西学为参照,人物画的构图也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随着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当西学与国学进一步不断撞击融合时,中国人物画迎来了一个多元的时期。
结 论
纵观中国人物画构图发展的演变历史,中国画意象布置的通达之路在于承与变,即继承与创新。
中国传统人物画构图的承变之路,在经历了先秦时期的萌芽阶段,秦汉时期的逐步发展之后,至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逐步达到成熟阶段,再经五代两宋时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传统人物画构图至此达到了全面成熟的阶段,这是在吸收、借鉴本民族和其他民族艺术基础上的一种承变。人物画自元清明以后总体上逐步走向衰变之路。
新时期,中国人物画的构图是一个多元并举的时代,新时期中国人物画构图总体趋势是:由它的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不断转换。
纵观中国人物画构图发展的演变历史,中国人物画构图总会或明或暗的,贯穿着一条基本的思想,“临见妙裁”、“唯意而取”,这是中国画实现构图最基本的思维、途径和方法,是立意、为象、格局的基本思路。见机意构、为妙取裁是实现作品理想之境的先导,此是通向中国画意象布置的通达之路。
而中国画构图的通达之路又无不在承与变中延伸开来的。文化的发展与承载,是积淀式的创新之变,总是在继承常的基础上,吸收消化、融会贯通、心领神会,才可超越前贤,创造神奇。“变”就是艺术的出路,发展的手段。文化的变化是衍生式的,是渐变,也是量化的积累发展。以常为基,承常有变,变中有常,常与变是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这是中国画构图最根本的着眼点。
中国画构图的智慧,从来都是在注重继承的基础上,中国人物画数千年的承继,自有一脉相承的源缘。中国民族自成体系的母体文化的博大精深,及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根坚蒂固的历史根基,从来也未曾动摇过,所以,中国绘画也未游离于传统文化母体的核心内涵,自始至终地把握着一种中国精神,彰显着一种时代气象。
眼世界,与时俱进,以中国画本身所有的博大胸怀,海纳百川,发扬民族艺术,融汇外来文化,开拓创新,以求“变”——创新。中国画才能在继承、创新、发展的途径上迈入进步,走向繁荣。
参考文献书目
(1)著作
[1]《中国画论类编》.俞剑华.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
[2]《中国美术史教程》.蒲松年主编.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3]《中国画构图艺术》.韩玮.山东美术出版社,2001
[4]《二十世纪中国画史》.刘曦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5]《中国人物画创作教程》.贺荣敏.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6]《中国风格》.范淑英 刘山花 杨兵.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7]《创作与构图》.张丽华编著.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8]《庄子哲学新探》.徐克谦.中华书局,2005
(2)期刊
[1]《中国古典人物画的构图与技能技巧》.刘璐.《艺术研究》,2011
[2]《中国古代人物画构图模式的发展演变——兼议<韩熙载夜宴图>的制作年代》.张朋川.《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7,(03)。
作者:张玉学 (电话:15319730663 )
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授予美术学艺术硕士学位。现为甘肃省华亭市文化馆副研究馆员,平凉市领军人才,西安中国画院画家。
责编:张 琳 审核:崔新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