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河非遗传承:一双手 一块泥 一片“陶心”在柴窑!
发表时间:2024/9/7 7:55:37
中华文化报官网讯(夏中君 王晓倩):“柴烧陶器是在烧制过程中木灰飘落而引起器具表面熔融,每一件作品都是窑火随机变化的‘意外惊喜’,可以称得上是独一无二。”2024年6月14日,德州市齐河县古法柴烧制陶技艺非遗传承人崔绪祥向前来参观的收藏爱好者介绍柴烧陶器,古朴典雅的气息充斥着他的个人工作室,室内四周整齐摆放着形状各异的陶制茶壶、釉色温润的茶杯。
“古法柴烧制陶技艺最早可追溯到距今4000年前原始社会龙山文化,一直到唐代前后,柴烧制陶技艺代代相传。到了宋代前后,光泽无瑕的陶瓷器具深受大家喜爱,而自然不规则的柴烧陶器淡出人们的视野,技艺也出现了断层,如今柴烧陶器也大多分布在部分南方地区,学习起来比较麻烦。”崔绪祥介绍,为了更好地了解、还原出古法柴烧制陶技艺,他在工作之余大量翻阅资料,同时联系现存柴烧制陶技艺传承人,学习相关技艺。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崔绪祥决定利用传统的柴烧技艺自己烧制陶器。
窑炉一建好,崔绪祥就迫不及待地烧制陶器,但现实却给予他沉痛一击。“第一次建窑,技术不成熟,炉内温度不够高,草木灰融不开,挂不上釉。”崔绪祥回忆道,“一次不行就再来一次,继续改良。”随后,他多次前往泉州、厦门等城市,参观学习窑炉建设工艺,结合龙窑的结构,改进自己的窑炉,最大化利用热量,让木柴充分燃烧,提高窑炉内的温度。直到2017年,在经历了三次推倒重建后,建设的窑炉烧制出来的釉色有了波化流动感。
一次的成功并未让崔绪祥“得意忘形”。随后,他不断精进古法柴烧制陶工艺,选用黄河胶泥与矿料泥炼制腐化而成的陶泥为原料,加以拍、揉、印、贴、捏等方式进行创作,烧窑的柴火选用优质的松木燃料,同时再次对窑炉进行升级,创新改造出无烟柴烧窑炉。直至今日,从配泥到篆刻,再到烧制,每一项工艺流程崔绪祥都下足苦功,在一丝一毫间精雕细刻,于一点一滴中“百炼”成陶,成就了一件件精美的柴烧陶艺品。
责编:张 琳 审核:崔新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