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非遗 | 姜屯镇庄里东村土陶工艺

发表时间:2024/12/5 8:09:20

       中华文化报官网讯(刘雪岭    潘广强):自唐朝以来,滕州市姜屯镇庄里东村就有制作土陶的历史,主要烧制泥盆、泥缸、泥罐、花盆等大小不等、形式各样的生活器具,并世代相传至今。20世纪 70年代初,土陶制作发展到顶峰,全村从事该行业的人达 200余人,村内建有 8座土窑,“轮子”(捏制土陶的主要用具)30余个,每天可出坯件 3000余件。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塑料、铁、铝、不锈钢等材料制品的不断出现,使用土陶制品和制作土陶的人逐渐减少。工匠李清泉,今年61岁,19岁就学会了捏制土陶的手艺,捏制土陶40余年,现虽年纪大不能再干“ 细活”,但出于对土陶的爱好仍留在窑厂里。工匠李清柱,今年46岁,20岁就捏制土陶,现为该村较为年轻的土陶艺人。村内现仅存土窑3座,多为年龄偏大的“闲”人从事制作。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颜楼花卉园区”的不断扩大,花盆、花缸等土陶制品又焕发了新的生机,土陶制品销售量逐年增大。土陶的制作全靠人力,20世纪90年代后,电力驱动“轮子”逐渐取代了脚蹬式的“轮子”,大大减轻了工匠们的劳动强度。
       土陶的制作过程可分为选料和泥、成型、晾晒、烧制五个过程。
       一是选料。是选取当地适合制作陶器的黑土、黄土(将地面上的“熟土”取出,采挖其一米以下的“生土”),按各占一半的比例混合均匀。二是和泥。是在混合好的土上洒水浸透,用脚按一致方向多次踩压成密度均匀的泥饼,分切成泥块,揉搓成泥条。三是成型。根据所做器物的用料多少,掐取适当大小的泥条放在“轮子”上,借助“轮子”的转动,靠手力和眼力、并蘸水润滑,捏制成陶器坯子。四是晾晒。在天气晴朗的日子,将制作好的陶器坯子放在阳光下晒干(夏天光照太强时需遮阴,以防晒裂)。五是烧制。晾晒好的陶器坯子放进窑内,用文火烧48小时,降温后即可出窑。滕州庄里土陶自形成以来,历经滕州庄里人民和各代窑匠们不断创新和发展演变,形成了如下特征:一是庄里土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二是因制作材料都是土,全为绿色生活用具皿。三是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庄里土陶,在几千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以最原生态的状况存在着,成为了一个连接历史的独特现象,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它是研究黄河流域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活化石,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至今仍然在城乡人们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实用价值。
       2012年8月,《姜屯镇庄里东村土陶工艺》入选第四批枣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责编:张   琳      审核:崔新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