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道教思想与古琴文化
发表时间:2024/12/13 13:05:11
中华文化报官网讯(孙海龙 刘莎莎):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迄今为止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古琴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位列我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自古就有“士无故不撤琴瑟”的说法。2003年,我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古琴艺术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古琴也是道教中人修真养性、陶冶情操的重器,道教思想对古琴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听琴图》。相传为宋徽宗赵佶所绘
古人制古琴之乐,三音(散音、泛音、按音)交错、变化无方,所谓“一器具三籁”,蕴含和表现大自然的高山流水、万壑松风、水光云影、虫鸣鸟语,以此来反映人们复杂的情思,拟状宇宙天地之理。
道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倡导“道法自然”,古琴的乐器设定本身就与道教文化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有很多道教中人擅长古琴,并被载入古琴发展史。例如,据《列仙传》等典籍记载,先秦时期,就有涓子、琴高等修仙之人喜好抚琴,如涓子“拊琴幽岩,高栖遐峙”,作有《琴心论》和琴曲《天风环佩》;琴高“以鼓琴为宋康王舍人”。明代蒋克谦编的《琴书大全》记载,东汉张道陵“尤妙抚琴,别得真趣。”“弹琴咏经,独乐天真”。南北朝时期的高道陆修静是一位古琴大家,强调古琴在修真养性中的作用,认为音乐有制心遣欲的功能。另一位南北朝时期的高道陶弘景也是“善琴棋、工草书”,他还曾为古琴曲《胡笳曲》作歌辞。隋唐五代时更是出现一大批道教琴人,最有影响的是高道司马承祯,他不但擅古琴弹奏,能制琴,还为古琴作曲,据《琴书大全》记载,曾作《幽兰》等琴曲。明代高道冷谦“晓音律,善鼓琴,飘飘然有尘外之趣”,洪武年间被诏为太常协律郎,除谱写乐曲和教授乐生之外,还著有《冷仙琴声十六法》,体现了他在古琴方面的深厚造诣。
上述这些高道大德不但通古琴,而且对古琴思想精神有着深层次的解读,经常运用古琴来展现道教思想,对古琴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道教思想对古琴音乐的美学思想影响深远。
道教追求的音乐美学意蕴,是《道德经》提出的“大音希声”“淡乎其无味”,讲求“弦外之音”的审美理想。历代琴人受道教思想影响,逐渐形成古琴音乐的审美思想。例如,陶渊明、白居易、薛易简等人继承“大音希声”的思想,追求“希声”的古琴境界。阮籍、嵇康、徐上瀛等人继承了“淡乎其无味”的思想,追求“淡和”的古琴审美。从现今流传的古琴曲《幽兰》《列子御风》《逍遥游》《平沙落雁》《山居吟》等,都可以发现其中所蕴含的道教审美。
道教认为,古琴的音色静美沉厚,淡泊脱俗,与“道”相合。因此,历代高道多把古琴与寻求“道”的修行实践联系起来:道教修行以心性修炼为主,而琴声与心性相通。正如宋代朱弁《通玄真经注》云:“人之善琴者,有悲心,则声凄凄然,有思心,则声迟运然,有怨心,则声回回然,有慕心,则声裴裴然。”对于“善琴者”而言,悲心、思心、怨心、慕心都会与不同的琴声对应。琴声不仅仅可以呈现心性,同时又能够让人神定气和,从而有益心性修养。因此,古琴与道教修行是合二为一的,古琴成为修道生活的重要工具。道教修行强调人的内心安定宁静,这一观念对于古琴弹奏产生重要影响,成为古琴弹奏的指南。正如《吕祖全书》云:“琴之为道,皆具玄妙!但鼓奏之时,心要静旷,气要和平,指要安闲,不着于身,不着于物,不着于境,并不着于琴。默出此心,与太虚打成一片,则随指所奏,皆为太古之音!”这里所说的是古琴弹奏之道,也是道教修行之道。清代道士汪东亭云:“弹琴则心静,眼因须注视弹琴之微,故杂念不起”,“久久纯熟,心自静,神自定,神定则气和”。同样是说明古琴弹奏对于道教修行的重要作用。众多高道提出的这些要求,实际上是道教修行在古琴弹奏上的反映。
要和平,指要安闲,不着于身,不着于物,不着于境,并不着于琴。默出此心,与太虚打成一片,则随指所奏,皆为太古之音!”这里所说的是古琴弹奏之道,也是道教修行之道。清代道士汪东亭云:“弹琴则心静,眼因须注视弹琴之微,故杂念不起”,“久久纯熟,心自静,神自定,神定则气和”。同样是说明古琴弹奏对于道教修行的重要作用。众多高道提出的这些要求,实际上是道教修行在古琴弹奏上的反映。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古琴成为展现道教隐逸文化的表征。例如,唐代隐士朱桃椎《茅茨赋》写道:“枕明月而弹琴,对清风而缓酌。望岭上之青松,听云间之白鹤。用山水而为心,玩琴书而取乐。”司马承祯在《素琴传》中引用了上古许由、春秋荣启期的例子,将清贫乐道与古琴的“琴德”联系在一起,认为古琴的“琴德”与隐士宁静的精神境界相契合。“原宪居环堵之室,蓬户瓮牖,褐以为塞,匡坐而弦歌,此君子以琴德而安命也。许由高尚让王,弹琴箕山;荣启期鹿裘带索,携琴而歌,此隐士以琴德而兴逸也……是知琴之为器也,德在其中矣。”实际上,历代表现古琴弹奏的绘画或者文学作品,都是将场景描绘为山林、溪泉之旁,清风、明月之下,以此体现古琴与道教隐逸文化的特殊关系。
与此同时,古琴自古以来就是许多文人雅士必修科目之一。晋时嵇康作《琴赋》曰:“众器之中,琴德最优。”意思是说,古琴最适合君子“修德”。道教思想的影响,是对于以儒家思想为主的古琴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古琴在器物层面体现了儒道融合的文化特色。而之所以儒、道都重视古琴,正是因为道教隐逸文化是儒家文化的补充。
“清风佐鸣琴,寂寞道为贵”。(李白:《赠瑕丘王少府》)琴以载道,以琴明德。道教思想丰富了古琴文化的内涵,使古琴文化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风貌。
责编:张 琳 审核:崔新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