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庆华诞】阳谷木雕: 点“木”成“金”以刀作笔刻春秋

发表时间:2025/10/10 11:50:06

       中华文化报官网讯(夏中君  孙海龙):闲言碎语不要讲,表一表好汉武二郎,那武松学拳到少林寺,功夫练到八年上……
       这幅作品长4.1米,高1.3米,由王传成和3名徒弟耗时1000多个工时共同完成。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阳谷木雕代表性传承人王传成说:“雕刻这108将得翻阅大量的资料,(108将)身份、职业、爱好、兵器、服饰都不同。在翻阅大量史料的前提之下,绘好图纸,粘到这个木头上,然后再开始雕。”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王家主要致力于宣传版画的创作。然而在时代的洪流中,传统木雕技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在这个关键时刻,王传成下决心重新挖掘和整理王氏木雕,让这门古老的技艺焕发新的生机。
       王传成说:“受家庭影响,我从小就非常喜欢家里的老物件,花梨的还挺好看。而且还能有点收入,我小的时候刻版、卖年画,那时候都没钱,单色版一个鸡蛋换一个,套色的得两个鸡蛋换一个。到了后来,改革开放以后,又是以这(雕刻)为业,雕刻红木家具、雕刻工艺品。”
       王传成的雕刻题材,多为传统文化和历史故事,且颇具地域色彩。他凭借对木雕艺术的热爱与执着,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成功的将王氏木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阳谷木雕。
       王传成说:“这是手工雕刻的狮子楼模型,狮子楼是水浒传中描写的武松斗杀西门庆的一个标志性的建筑,这边雕的是聊城城标——光岳楼,这门窗、梁栋都是按实物1:50的比例缩小,手工雕刻而成。 ”
       阳谷木雕是省级非遗项目,它既不属于宫廷木雕,也不同于民间木雕;它是由文人设计创作、抒怀励志、陶冶情操的人文木雕。作为一门文人手艺,几百年来,它的传承从未中断。
       王传成说:“咱阳谷木雕40%的功夫用在学习研究上,翻书本,你不能凭空捏造,还得找到历史根据,设计还得反复修改。你当时看着好,过一段时间看着就不合适了。再征求一些别人的意见,还得不断完善。所以说30%的功夫用在设计图纸上,剩下的30%是手艺、手工。手工制作那只能是勤学苦练、艺无止境、不断完善、终身(学习)进步。”
       在父亲的影响下,王志达从十几岁就开始钻研木雕,清华美院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投身于木雕事业,他带着现代美术专业的知识,将传统木雕与现代设计元素相结合,为这门古老的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阳谷木雕第九代传承人王志达说:“09年清华美院毕业之后,对阳谷木雕这一份传统手工艺有了一个新的认知。想把美院派和传统的木雕艺术,进行融合创新。创作了一系列的一些作品,也得到了我父亲的认可。”
       他们父子二人,一个承袭了祖辈的智慧与技艺,一个带来了新时代的创意与视野。他们相互扶持,共同前行。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我们也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阳谷木雕将继续传承与创新,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责编:张    琳     审核:崔新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