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报贵州讯:近年来,黔西县红林乡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技术培训和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等方式,培养了一批专业过硬的民族服饰制作、蜡染刺绣传承人,确保传统技艺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并在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进一步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水平,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苗族服饰的衣料以麻织土布为主,配饰主要是头、颈、胸及手等部位的银饰;由于苗族没有文字,苗族服饰成为了记录本民族历史和传说的载体,同时还在日常生活、节日庆典、择偶、婚丧嫁娶、宗教仪式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家住鱼塘村的苗族老人杨学珍很小就跟着母亲学习蜡染、刺绣和苗族服饰制作,有着高超的制衣技艺。她制作的苗族服饰工序繁琐、独具特色,尤其是挑花刺绣图案,坐标轴不论沿横向还是纵向折叠都是对称的,而且大图案与小图案之间也是对称的,在注重图案色彩搭配的同时,还讲究色彩与图案的完整和统一。
“我们蜡染是因为我们苗族的支系很多,各种花样不同,各种做法不同,我们花蜡刀都要比他们多,比他们复杂一点。他们的花是一画就得,我们的花需要两道工序,才画成功。头道就是要点好,第二道要拿小画蜡刀来做第二道了才成功、才能染。”杨学珍告诉记者。
今年50岁的渔塘村村民李国英经营着一家苗族服饰手工作坊。 她家的制作手艺代代相传,已有100多年历史,她家制作的苗族服饰工艺复杂、做工细致、图案精美,不少顾客都慕名前来购买。
李国英的儿媳妇和女儿都是脑子活络的人,从新闻上看到苗族传统工艺深受江浙一带消费者青睐的报道后,便通过快手直播、线上销售等方式拓宽销售渠道,将制作出的产品销往各地。李国英致富后不忘乡邻,为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她将原材料提供给30余名村民带回家进行半成品加工,增加村民们的收入。
李国英说:“我做这个服装做了30多年了,寨上的带娃娃的或者老人些,得不到出门的,我都带动她们跟我一起做。她们跟我做,工资一个月她能做到三几千也发她三几千,做千把多也发她千把多,我一年这五六十万还是找到的,只是要拿一半发她们工人的工资。”
红林乡金林社区的苗族绣娘林丹从小就特别喜欢苗族文化,原来一直广东、福建、浙江等地务工,于2016年回乡创业,成立了贵州能丹蒙民族服装制作有限公司,加工苗族服饰及配饰,成品价格从五百元到数千元不等。林丹现在想得最多的是如何将当地的民族手工艺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
贵州能丹蒙民族服装制作有限公司负责人林丹说:“周边妇女如果有喜欢学这一门手工艺的,我会无偿的教给他们。我觉得会的人越多,那我们这一门民族手工艺文化就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
截至目前,红林乡共有民族服装制作公司1家,民族服装加工作坊8个,蜡染作坊6个,每年能为当地群众带来200余万元的收入。心灵手巧的苗族同胞们在传承好苗族技艺的同时,也开辟出了一条增收致富的好路子。
红林乡党委书记高安祥说:“红林乡高度重视民族文化传承工作,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下一步,我们将在蜡染刺绣工艺、民族服饰加工、民族舞蹈传承等方面狠下功夫,全面开启‘文化红林’发展新时代。”
责编:王同兵
审核:崔新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