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报官网讯(王保利 宋 杰):哲人说,“走遍天涯觅不到你自己所想,回到家你发现它就在那里。”因为家是每一个人最初的记忆,是我们最终的归宿,也是我们心底野蛮生长的“根”,或者说,那里就是我们的精神源头。
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承载着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蕴含着中华历史文化的“根”与“魂”。
“遗”心聚力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中华文化绵延数千年不断的内在特质。在推动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道路上,非遗人一直在路上。天桥区辖区共有103个非遗项目,覆盖10大门类。围绕发挥文化场所的集群效应,天桥区文化和旅游局牵头成立“文旅先锋联盟”,打破资源共享壁垒,实现了优质资源整合。

“遗”目了然
“黄河非遗娃”缘起于天桥区黄河岸边的刘庙小学,一所“朝看滔滔黄河水,暮看黄河落日圆”的乡村学校。2018年起,在济南烙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美术教师黄召全的带领下,200多名学生学习烙画技艺,课程覆盖率达70%。在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大赛烙画组比赛中,获得一金、一银、两铜的骄人成绩,成为了青少年传承非遗的佳话。“黄河非遗娃”IP文化品牌,是一项致力于青少年非遗传承的文化活动品牌和形象推广的项目,通过非遗课程、非遗研学旅行等实施彰显黄河文化特质,继而辐射黄河周边学校及村居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活动,并积极倡议沿黄九省的“黄河非遗娃”加入传承队伍中来,浸润黄河文化、传统文化,以生动、活力之态一起向未来。

“遗”曲同工
文有脉,行必远。天桥区通过非遗实践找到了非遗十大门类与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的链接,传承人与学科教师形成了优选的非遗课堂,形成了一批“非遗在校园”同课异构示范性课例,梳理基于国家课程标准下的非遗读本框架3万字,研发非遗关联教学产品30余套。“非遗产学研平台”将非遗传承通过网络在线的方式展现,形成了线上非遗学术资源和教学资源共享,开展多形式的交流研讨与实践,在推动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文化传承创新。

“遗”脉传承
为更好的激活青年群体的接力,促进保护非遗、传承非遗,天桥区从青年传承人“破圈”,形成了“非遗+N”体系,如:数字藏品+实物定制,拓展非遗线上线下销售;数字化赋能,打造游戏+非遗打开IP形象;通过“非遗”+旅游,拓展文旅发展。从产、学、研、用等各多个环节入手,打造全新IP,融入时尚感,打开了流量密码,让非遗项目“出圈”发展。2023年5月,天桥区在胶济铁路博物馆举办青年非遗传承人主题论坛,进一步凝聚了青年非遗传承和创新的中坚力量,深化核心技艺,深度激活非遗文化产业的“一池春水”。

责编:张 琳 审核:崔新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