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中华文化报官方网站;全国征稿免费热线:400-136-5526;邮箱:1126671847@qq.com
网站首页 >> 传统文化 >> 文章内容

德州禹城这一社区牵手清华大学师生 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日期:2023-12-29]   来源:文明山东  作者:文明山东   阅读:0[字体: ]
       中华文化报官网讯(曹  莹      马芝平): “同学们,你们知道京剧脸谱都有哪几种?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呢……”12月24日,一堂别开生面的非遗文化课在禹城市市中街道鑫泉新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课,讲堂内坐满了前来听课的小学生,聚精会神地听台上老师授课,台上台下同频共振、精彩互动,课堂气氛热烈。给学生们讲课的老师是一帮洋溢着青春脸庞的大学生,他们来自中国著名高等学府——清华大学。
  “我们是受邀请后,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31支队廖亦洋等10多名大一学生一起从北京来到德州禹城,开展非遗文化送课下乡活动,在当地青少年心中播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今天课程上使用的灯是清华大学李兆基科技大楼训练中心成形制造实验室自行设计制作并捐赠的。”北京宸星教育基金会“石头计划”负责人李海飚向记者介绍,她说:“‘石头计划’项目多年来致力于广泛开展非遗公益课程送课下乡活动,与清华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在探索如何在青少年一代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创新路径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和优势,此次课程带来了京剧脸谱、剪纸烫印、龙灯笼等手工‘DIY’体验内容,既能够增强孩子们在课堂上的专注度和体验感,也能够体会到作品完成后的成就感。”
  “老师,对折后是从这里开始剪吗?”“老师,这个角是不是不能剪断吧?”……面对同学们在手工制作环节所遇到的问题,来自清华大学的“小老师”们总能不厌其烦地手把手耐心解答操作。
  “非常开心能够参加今天的非遗文化课,课堂上学到了许多在平时没接触到的知识,老师们还教会我们制作脸谱、剪纸、龙灯笼,整个过程很有趣。”小学生李梓誉说。
  本次清华学生送课不走形式,“非遗乡村文化送过来也留下来”是本次清华学生送课下乡的一大特色,大学生们在“石头计划”负责人李海飚的带领下,为孩子们搭建了“非遗文化展厅”,还用二维码制作了电子分享模式,成为鑫泉新村“活动的展厅”和“特色的村文化”。


  非遗文化课程过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学生们来到鑫泉新村党群服务中心户外的党建文化墙,开始对墙面进行绘制。
  尽管当天室外天气温度较低,但却丝毫未影响到大学生们绘画的热情,四块墙面分成四个小组。调色、清洗、涂刷……大家分工明确、互相配合、统一行动,淋漓尽致地展现专业的绘画功底,仅用时不到2小时,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被描绘在墙面上,原本不起眼的大白墙摇身一变成为醒目美观的“红色党建墙”,村民们看到后连连竖起大拇指。
  “现在墙面上被大学生们画上党建文化内容后,既提升了村庄的环境形象,又增强了教育作用。相信会成为我们村新的‘网红打卡点’。”鑫泉新村村民李富香说。
  “今天有幸邀请到清华大学的师生来到村里,充分发挥其高校的平台资源优势,给村庄带来文化‘软实力’的革新提升,全方位助力乡村文化振兴。”鑫泉新村党总支书记助理王博瀚说。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近年来,禹城市中街道不断完善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体系,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乡村文化振兴”深度赋能,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注重青年人才引进工作,积极链接外部文化资源,统筹推动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由点串线、由线带面,促进乡村文化更繁荣,共织乡村文化振兴和美画卷。
       责编:张   琳    审核:崔新德
0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华文化报官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评论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