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中华文化报官方网站;全国征稿免费热线:400-136-5526;邮箱:1126671847@qq.com
网站首页 >> 乡村振兴 >> 文章内容

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片区创建展示(六):柳山镇“和韵田园”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建设

[日期:2024-05-29]   来源:临朐三农  作者:临朐三农   阅读:0[字体: ]
       中华文化报官网讯(菜宏宇    牛明明):近年来,柳山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为着力点,集聚资源要素,强化示范推广,全力推进片区化、融合化发展,践行“生态优先、群众主体、改革创新、因地制宜”原则,突出“乡村发展提质增效、乡村建设逐步完善、乡村治理持续提升”三大定位,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的新路子。
聚力特色产业 全面发力
       “飞地抱团”优化增收。大力发展高标准设施农业,采取镇域统筹、跨村发展、股份经营、保底分红的“飞地抱团”模式,整合10个村土地5000亩,建设番茄科创园等产业园区3个,通过“拱棚换暖棚”、“良种配良法”,新建日光温室100余栋,有力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与改造前相比,实现杭椒亩均增产4000斤,西瓜每棚增收6万元,种植农户人均增收5000元。
       农田建设降本增效。坚持新建与改造提升相结合,创新“六化”发展模式,即土地规模化、集约化,设施智能化、数字化,服务社会化、一体化,连片建设高标准农田1.2万亩,农作物主要作业环节机械化水平提升至90%,粮食种植面积增加10%、总产提高12%;同时,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农资门店等服务组织192家,现代农业服务中心1处,提供农业生产全过程综合服务,与个人经营相比,亩均增收200元以上。实现“集碎为整、农田增量、降本增效、农民增收”。
       融合发展多元创收。聚焦红色文化的独特禀赋,探索“红色+培训研学”、“红色+休闲康养”等多种发展模式,建设红色教育阵地6处,串联北部“洪山民兵连”、中部“进士故里”、南部“庙山流苏”等文旅资源,精心打造“洪心向党”红色主题旅游环线,推进休闲观光、四季采摘等新业态改造,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村集体年均增收3万元,人均年增收2000元。
聚力生态宜居 提升增靓
       深化人居环境整治“六个一”工作机制,拆除残垣断壁1.1万平方米,绿化提升公园5处、主干道路7条,辛庄等3个村获评“市级和美乡村示范村”。按照“抓点成线、连片推进、打造精品”工作思路,扎实推进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硬化提升26个村庄道路32万平方米,安装路灯1000余盏,完成安鄌路拓宽整修工程,以及17个村、3310户清洁取暖、自来水、生活污水等改造工作,路、电、水、气“四网”建设进一步完善,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完成全民健身项目,建成篮球等运动公园4处,安装健身设施120余套,大幅提升乡村时尚度和群众参与度,获评“全市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聚力乡村共富 带动增收
       推行“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打造“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产业链体系,整合庙山村土地300亩,建设日光温室30栋,发展西瓜特色产业,实现村集体年增收10万元,农户人均增收1万元。
       推行“村企联建”模式。跨村整合朱家沟等村土地200亩,引进沃根循环农业项目,就地招工生产,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同时,解决村内剩余劳动力就业50人,年增加村集体收入8万元。
       推行“统营分红”模式。连片流转洪山等村土地1500亩,由村集体统一发包给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种植,农户带地入股、按季分红,每户每亩地可分红1900元,亩均增收200元。
       推行“以工代赈”模式。积极探索联农带农新机制,有效解决当地群众就业难题,投资69万元,在辛庄等村实施村级小型公益设施项目3个,雇佣当地劳动力474人次,发放劳务报酬13.5万元,持续推进群众稳就业、稳增收。
聚力党建引领 服务民生
       实施网格化治理提升工程。划分197个基层党建网格,充分发挥网格员作用,加强资源、力量向基层延伸,激活村级组织治理“神经末梢”,把人居环境整治、结对帮扶、矛盾调解、便民服务等20余项惠民工作嵌入网格,打造“覆盖全面、服务高效”的网格化治理体系,推动公共服务资源真下沉、见长效。
       实施惠民服务提升工程。围绕“养老托管、就餐洗浴、涉农服务、便民增收、医疗救助、文体娱乐”功能定位,新建、提升9处村庄惠民综合体,配套建设百姓餐厅、公共浴室、儿童之家、乡贤议事等功能室,开展爱心送餐、金晖助老、文艺活动等精准化、个性化服务,不断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乡村生活品质实现大幅提升。  
       实施乡风文明提升工程。精准把握群众需求,持续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举办村BA篮球赛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开展“村村有好戏”、“为奉献者服务”等一系列文化惠民和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好媳妇、好公婆”、文明家庭创建等评选活动,打造了一批喜闻乐见、贴近百姓的优秀文化作品,培育出一批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极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责编:张   琳      审核:崔新德
0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华文化报官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评论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