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民在乡村儒学讲堂听课
儒学下乡
乡村讲堂受欢迎
从当初尼山周边开办的8个示范点,在泗水县委、县政府关注下,已先后在13个乡镇、社区中开办了262所儒学讲堂。十年前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现如今的小城子村乡村儒学讲堂成了乡亲们学习、交流的快乐家园。2014年6月,讲师志愿者王春到小城子村乡村儒学讲堂开展工作。起初来讲堂学习的村民也就十几人。如何发展更多的村民参加学习?讲师志愿者和讲堂义工走进农家院入户串门和乡亲们交朋友,促膝谈心,虚心听取村民对乡村儒学讲堂授课、活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在听众中注意培养积极分子,让他们充分发挥本地优势,协助做好村民的动员工作,也是讲堂发展成功的一个重要办法,陈修福就是讲堂开办初期发现并培养出来的农民义工。2014年秋天,小城子村乡村儒学讲堂正在讲授《弟子规》,当讲到“入则孝:‘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时,陈修福痛哭流涕起来。问起缘故,曾经他在外创业失败,背井离乡挣钱还贷,十几年里未能回家探望父母、子女。
他悔过地说:“我上对不起父母,没有尽到为人之子的孝道,下对不起子女,没有尽到父亲的培养关爱下一代的责任。”自此,他投入到儒学讲堂的工作中,每逢开课,他都主动招呼村民到讲堂学习。
就这样,小城子村乡村儒学讲堂在王春和十几名义工的无私奉献下,越来越多的老百姓走进了儒学讲堂,义工们也走进了听众的心里。
授课新颖
传统文化接地气
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讲到做到村民的“心坎上”,让他们愿听、愿学、愿做,让传统文化在乡村文明中生根、开花、结果,乡村儒学讲堂做了许多有益探索。面对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需要生动活泼和深入浅出的讲课形式,要是听不懂村民半途就退场,下次也不来了。为此,讲堂就从人们普遍关心的孝道开始,采取故事化、生活化、互动化的授课方式。讲课的主要内容为《弟子规》,后又引入礼仪教育,请礼仪专家来给村民演示成童礼、开笔礼、冠礼等儒家生活礼仪。
每逢儒学讲堂开课,都会让孩子们站到讲台前朗诵《弟子规》,然后让他们向长辈们行作揖礼。讲堂里,既有八十高龄的老者,又有七八岁的儿童,四世同堂其乐融融。
讲师在教学探索中概括出了“四多四少”原则,即多讲孝亲、和家、睦邻这样和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事,少讲与老百姓不着边际的事;多举身边例子,少说本本条条;多讲故事少讲道理;多掏心窝子以情感人,少说空话大话。这成了讲师们讲课的“秘诀”。
互助养老
共筑幸福暖家园
志愿者讲师和义工们在讲堂工作中发现,村里的老龄化问题凸显,应该怎样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他们一起研究想办法,找到了一条互帮互助养老的路子。他们对60岁以上老人进行了排查登记:登门入户、照相取证、将家庭状况、身体状况、儿女工作情况、经济收入情况等逐一进行了排查摸底,划片编组,选出组长。对80岁以上老人、残疾、鳏寡、自理困难者每天上门关照一次。对70岁以上老人、身体虚弱者每周上门查看一次。并与他们的子女保持通讯联系。随时向他们的子女通报老人生活、健康情况。2017年夏季,小城子村的讲师和义工来到北京延庆东红寺村儒学讲堂参观学习,看到那里的义工们为乡亲们烧菜、做饭,共进午餐的温馨一幕,深受启发,认为应该学习延庆的经验,拓宽儒学讲堂的服务面,尽可能地多为老百姓做些实事、好事。
说干就干。陈修福在村里的一个院落里顶着烈日和泥、拉砖、垒锅灶,乡亲们听说后都纷纷跑来帮忙,80岁老人岳绪香献出了自家的六印大锅。垒起锅灶的儒学讲堂更像一个家了,使得这所农家小院成了小城子的第二个讲堂。
随着讲堂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也引来了泗水县微公益协会的项目,有了资金的支撑,现如今的幸福食堂已经搬进了更为方便和明亮的房子,村里的老人也不再是每周一起吃一顿饭,30多名义工每天中午都会为村里的老人们做好可口的饭菜,幸福食堂里的欢声笑语让幸福充满了整个村庄。乡村儒学讲堂和互助养老相结合的方式也为乡村治理探索出一条成功的路子。
责编:张 琳 审核:崔新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