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中华文化报官方网站;全国征稿免费热线:400-136-5526;邮箱:1126671847@qq.com
网站首页 >> 雕刻艺术 >> 文章内容

博物馆里过大年 | 雕琢乾坤 玉见琳琅——又见江南之苏州雕刻

[日期:2025-02-12]   来源:青州博物馆  作者:青州博物馆   阅读:0[字体: ]

       中华文化报官网讯(卜祥爱    赵彬彬):又见江南——苏州博物馆藏苏作撷珍艺术展苏州雕刻板块涵盖竹木牙角雕、玉雕等十余个工艺门类,大师作品中有经典传统文化元素的继承,也有现代理念创新的艺术风。有的作品在材质应用中充分发挥想象,因材施艺,因物相形,特殊的材质对应精巧的构思,突出了作品的唯一性;有的作品材质不变,在题材和做工上探掘新路,成为现代时尚的“小蛮腰”,展现出大师们探索“苏作”创作的新面貌,传达出新时代传承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明清时期,在姑苏城阊门内外,逐渐形成了工艺品的专业产销市场,南北巷陌,分布几遍,匠作麇集,工巧百出。同时,这里也是最发达的商业中心和文化中心。明代崇祯《吴县志》中列举了苏州出产的各类珍玩,包括“珠宝花、翠花、玉器、水晶器、玛瑙器、雄黄雕器、香雕器、玳瑁器、象牙器、烧料器、金扇”等,绝大多数属雕刻工艺品,足见苏州雕刻工艺的发达。“苏之巧甲于天下”,以“精巧”闻名的苏工雕刻,背后蕴含的是匠人不拘一格的创新能力,这既依赖高超的手工技艺,更与时代环境和工艺观念相关。
       玉雕是苏作雕刻工艺中的一支瑰丽奇葩,它传承历史悠久,以精美、隽秀、极富人文特性而享誉海内。明清时期,苏州玉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及高度,堪称行业翘楚,名家辈出,故有“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之说。尽管历史为苏州在中国玉雕界中奠定了良好的地位,苏州玉雕的发展历程也仍然波澜起伏。至20世纪50年代,苏州玉石雕刻厂成立后改进了生产方式,提升了玉雕品质,外出交流进修、开办技艺培训,滋养出了一批青年玉雕艺人。20世纪90年代以后,苏作玉雕品质不断增强,影响力不断扩大,不仅继承了“精细雅洁”的特点,同时又融入了创新元素,形成了“新苏作”玉雕。其中,以蒋喜、杨曦、葛洪、瞿利军、俞挺等的作品为代表。
       责编:张   琳      审核:崔新德


0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华文化报官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评论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