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报官网讯(卜祥爱 赵彬彬):作为人类文明星空里的璀璨明珠,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社会文明的珍贵技艺,还是人类滋润心灵世界、值得倍加珍惜的精神家园。在宁阳县东庄镇,流传着一种独特的艺术瑰宝——宁阳毕氏石刻,它不仅是工匠们巧夺天工的杰作,凝固了中华人历代以来最自然最古朴的美学品位,更在一笔一划、一刀一刻中,诉说着岁月的传奇。
宁阳毕氏石刻传承人毕玉华自小受爷爷毕先钦影响,对石刻情有独钟。为了让祖辈留下的这一宝贵技艺不致失传,毕玉华踏上了一条漫长而艰辛的传承之路。他努力查阅文献,精研书法与篆刻,在无数次从纸到石的练习里,在一次次尝试与失败、调整与改进中,宁阳毕氏石刻技艺在他的手中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既保留了传统石刻的古朴韵味,又融入了现代审美与创新元素,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如今,其子毕耕龙、孙子毕研锦在毕玉华的影响下,也接手了这门手艺,闲暇时间共同从事石刻创作。
宁阳毕氏石刻精妙绝伦,巧妙融合文学、书法、绘画与雕刻等多元艺术形式。其制作过程严谨考究,尽显匠人匠心。首道工序为精心选材,需依据石头独特的形状特质以及预期的适用场合,来确定雕刻素材,选材范畴多聚焦于文化传承、治学理念、兴业宏图等内涵深刻的领域,旨在赋予作品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积极的精神寓意。
继而进入刻字环节,此步骤分为不同情形。对于较为简单、笔画较少的文字,毕玉华凭借精湛的书法功底直接在石头上挥毫书写,字体或刚劲有力,或飘逸灵动,与石面相得益彰。而面对复杂繁难的文字时,则借助现代打印技术,将文字打印出来,用浆糊仔细地粘贴于石头表面,随后耐心等待晾干,以此确保文字轮廓清晰准确,为后续雕刻提供精准的蓝本。若创作大型石刻作品,还需先用磨光机、切割机等专业工具对石材进行初步加工,依照设计构想塑造出大致的形状架构,为后续的精细雕琢奠定基础。刻字完毕后,再依次使用大小磨刀对作品进行反复打磨,直至石头表面如镜面般光滑,文字与图案清晰凸显,质感细腻温润。待打磨工序圆满完成,需用清水轻柔地冲洗作品,洗去雕刻与打磨过程中残留的石屑与杂质,让石材原本的色泽与纹理得以充分展现。
随后,依据作品的整体画面构思与艺术表达需要,精心调配如黄、红、黑等专用颜料,以细腻的笔触为石刻上色,使色彩与雕刻的文字图案相互交融、相互映衬,让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与视觉冲击力。
最后,将上完色的石刻作品放置于通风良好、干燥洁净之处晾干,历经这一完整而细致的制作流程,一件凝聚着毕氏石刻技艺精髓,兼具现代风格与传统神韵的石刻艺术品方能完美呈现在世人眼前。
宁阳毕氏石刻作为东庄镇的一张文化名片,已成功入选第十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下一步,东庄镇将进一步完善非遗项目申报的长效机制,将非遗保护工作纳入重点工作计划。同时,积极探索非遗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方式,推动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动力与活力。
责编:张 琳 审核:崔新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