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中华文化报官方网站;全国征稿免费热线:400-136-5526;邮箱:1126671847@qq.com
网站首页 >> 雕刻艺术 >> 文章内容

【非遗文化】省级非遗文化——湄潭傩面具雕刻技艺

[日期:2024-08-16]   来源:湄潭统一战线  作者:湄潭统一战线   阅读:35805[字体: ]
       中华文化报官网讯(王保利    陈效益):“我来了来了个真来了,我好比唐王就来进宝,左边进金珠,右边进玛瑙,我金珠玛瑙一起进,我荣华富贵享到老享到老。” 湄潭傩面具雕刻技艺传承人晏其伦戴上自己雕刻的傩面具,展示着傩戏表演。
       傩面具是傩戏表演中不可或缺的道具。演员们戴上面具后,仿佛变身为剧中角色,他们的喜怒哀乐、善恶忠奸都通过面具这一媒介得以传达,为傩戏增添了浓厚的神秘感和视觉冲击力。
       晏其伦,湄潭茅坪镇人,1983年9月开始学习木工,1994年开始学习傩戏面具木雕。2012年进入湄潭县傩戏团,师从杨志刚团长继续学习傩戏面具木雕。
       晏其伦多次荣获省、市、县能工巧匠荣誉。除了拥有精湛的傩戏面具雕刻技艺,晏其伦对湄潭傩戏及傩文化有着深刻的了解,在湄潭傩戏挖掘、保护和文化传承中做出过显著贡献。
       面具,又叫“脸子”“脸壳子”。一张面具的构成是由脸部、头盔和耳须三部分组成,脸部尤其重要。据晏其伦介绍,湄潭傩戏的面具分为全脸和半脸两种,这种分类不仅体现了制作技艺的多样性,也适应了不同角色和表演需求。
       “半脸面具是露出嘴和下巴部分,全脸则完全遮住整个脸庞。在傩戏中,半脸面具是角色‘郎君’佩戴的,出场时手舞足蹈,极具戏剧效果。其他角色则使用全脸面具。”晏其伦说。
       在艺术造型上,傩面具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常常通过改变眼、耳、口、鼻等脸部特征的比例来变换人物形象,如慈祥、威严、勇猛、狰狞、丑陋、滑稽等。傩面具主要分为正神、凶神、世俗人物三大类,每一类都有其独特的造型特征和象征意义。正神面具庄严慈祥,凶神面具狰狞可怖,世俗人物面具则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
       “比如钟馗面具,他的眼睛就是凸出来的,眉毛是立起的,看起来非常威严。而世俗人物的面具,眉毛就不能立起来,要平一点,眼睛也不能凸出来,这样才会显得平和一点。”晏其伦说。
       傩面具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其选材极为讲究,常使用樟木、丁香木、白杨木、柳木等不易开裂的木材,不仅保证了面具的耐用性,还因其天然的纹理和色泽,为雕刻和彩绘提供了良好的基底。
       晏其伦介绍:“在湄潭,适合做傩面具的木材有柏杨木和卷子木,它们木质细腻、不易开裂,而且必须使用过了夏至以后采伐的木材,这样才不会生虫。”
       精心挑选的木材,然后经过开坯、粗雕、细刻、打磨,再到彩绘等工序后,在匠人的巧手下变得栩栩如生,最终呈现出形态各异、色彩鲜艳的面具。
       省级非遗文化——湄潭傩面具雕刻技艺,是一门融合了宗教、艺术与生活智慧的古老手艺。每一刀,皆是岁月的沉淀;每一划,都是匠心的传承。开坯,需心中有图,胸有成竹;细雕,则是灵魂的注入,每一道皱纹,每一抹笑容,都蕴含着对角色的深刻理解;色彩,则是情感的表达,让面具变得更加生动鲜活。正神威严、凶神狰狞、世俗人物百态,每一件精美绝伦的傩面具艺术品,都是时间的低吟浅唱,是文化的深邃积淀。
       “希望更多人来学习傩面具雕刻,把这一门古老手艺传承下去,让湄潭傩戏、傩文化得到广泛传播,走上更高的舞台。”采访最后,晏其伦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责编:张   琳      审核:崔新德
0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华文化报官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评论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