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蓟州皮影传承有序
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天津蓟州区的皮影雕刻技艺已有数百年历史,尤以别山镇翠屏山的张家皮影雕刻最具代表性,至今已传承五代。“张家皮影雕刻的技艺,是从清代恭王府的皮影雕刻技艺传承而来。由贾连海传授给张瑞山,张瑞山又传给他的两个儿子张均、张奎。我的师父是张奎,他受家庭影响自幼喜爱皮影,能唱会耍,以雕刻影人见长,他刀功娴熟,技艺精湛,在津京唐地区颇有影响。”周永良说。说起蓟州皮影的历史与传承,周永良如数家珍。他说:“说到皮影戏,很多人可能会想到唐山。其实天津的皮影历史更为悠久、技艺特色更为突出。蓟州的皮影雕刻技艺到现在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了。这150多年来,技艺的传承没有间断过,且皮影作品存世量大、走出国门早。现在国内外只要是有收藏皮影的博物馆里,都可以看到蓟州皮影的作品。”周永良介绍,蓟州区历史上皮影爱好者自发组织的皮影队很多,逢年过节或冬闲时,凡是有条件的村镇都邀请皮影队唱上几出皮影戏。张家雕刻的影人不但满足了蓟州区皮影表演活动的需求,而且被各地皮影爱好者及国际友人喜爱和收藏。

蓟州皮影特色鲜明
“蓟州皮影曾经有如此大的影响力,但现在提到皮影人们更多说的是唐山皮影。这是因为大家不了解,皮影分为三大块:皮影的雕刻制作、唱腔、操纵表演。唐山皮影以唱腔出名,而蓟州皮影是以人偶出名。蓟州皮影造型生动、形象逼真,而且人偶种类多,更贴近戏曲、贴近生活。蓟州皮影的作品中,还有京剧脸谱出现,这是在其他地方皮影作品中没有过的。”周永良说。皮影雕刻主要以驴皮做原料,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雕刻、着色、刷油等37道工序。“皮子很重要。有好皮子才会有好影人,有好的影人,皮影戏艺人才会有生存空间。在制作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影人的关节也称‘骨缝’。从开始图形的雕刻,到最后连接装订,都必须精准的选定‘骨缝’中的‘骨眼’,这是影人造型生动的关键。制作完成一个完整的戏箱,里面要有100个身子、500个头,还包括车、船、轿、马、城、桌、椅、山、云、房、树、刀、枪、动物等道具。这才能保证皮影戏的正常演出。”

近年来,周永良积极参加非遗进校园活动,让孩子们了解皮影艺术。“我带孩子们学习皮影戏,效果很好。有孩子参加天津市学生文艺展演获奖,还被邀请参加‘娃娃庙会’等活动进行展示。看到蓟州皮影正在被越来越多孩子们喜爱,我很欣慰。”
责编:张 琳 审核:崔新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