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报官网讯(刘金山 宋 杰):苏峪口瓷窑址发现我国最早高石英瓷,确定瓷胎“二元配方”技术应用时间从元代提前至西夏。2月22日至24日,2025年苏峪口瓷窑址考古新发现专家论证活动在银川市举办。活动期间,来自我国考古学会陶瓷考古专业委员会、复旦大学从事陶瓷研究的专家一致认可这一重大考古发现。

2017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调查时首次发现苏峪口瓷窑址,面积约4万平方米。2021年至2024年,为探索西北地区精细白瓷生产的窑业面貌、找寻西夏陵与西夏寺院等出土精细白瓷产地等学术问题,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复旦大学对窑炉1—窑炉6(编号为Y1—Y6)进行正式发掘,共揭露出6座窑炉在内的完整作坊遗迹,并在窑场周围发现了开采瓷土、煤、石英、石灰等制瓷原料与燃料的矿坑。苏峪口瓷窑址是西夏烧造白瓷的重要窑场。瓷器产品主要为高石英白瓷,釉色温润,白中微泛青,玻璃质感和透光性超强。2024年,考古人员揭露出的3组作坊区,是目前为止国内宋元时期保存最为完整的作坊遗迹,对于全国同一时期窑场的重建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区内外专家学者参观考察苏峪口瓷窑址。
苏峪口瓷窑址考古发掘项目执行领队柴平平告诉记者,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了完整的窑业资源组合。在窑址区同时发现瓷土矿、石英矿、石灰矿、煤矿与水源等资源,这在我国陶瓷考古史上尚属首次。同时,发现了独特而高超的窑业技术,将我国瓷胎“二元配方”技术从元代提前到西夏。产品中石英含量及性能参数接近或达到现代高石英瓷的技术标准,是我国高石英瓷的最早发现。这是两宋时期全国窑场中首次发现,在我国的窑业技术上独树一帜。在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还找到了西夏宫廷用瓷的烧造地。
区内外专家学者参观苏峪口瓷窑址出土文物。
苏峪口瓷窑址的考古成果以全新的材料助推了陶瓷考古的发展和历史进程。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郑建明说,苏峪口瓷窑址的发现,为研究西夏与两宋时期的文化交往融合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通过对瓷器的研究,可以窥探到当时不同民族文化交流的脉络,以及各民族在文化认同上的共通之处,是趋于统一的,这对于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责编:张 琳 审核:崔新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