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报辽宁讯: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思想文化史上,道家文化崛起于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之世,伴随中国封建社会。作为两千年来思想文化道路上的佼佼者,道家文化不但影响了古代学术思想的演进,尤其对于文化的发展推进作用毋庸置疑。
道家自然哲学
道法自然。道家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道”不仅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本根, 而且也是宇宙的最高法则。老子说:“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并不是指在道之上还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主宰, 而是强调道的本性即自然而然, 正如河上公注所说: “道性自然无所法也。”“道法自然”的思想展示了老子学说的终极目的, 这就是通过天地万物的总根源展示天地万物的总法则。
天人合一。在道家产生之前, 命定论是古代中国最流行的天命。老子将道区分为天道和人道。他认为天道的规定性一曰自然, 二曰无为, 三曰为而不争。而人道本于天道, 它从天道即自然之道演化而来,又追随自然之道, 以自然之道为依归。因此,天道的规定性也应成为人道的规定性, 天道和人道是内在统一的。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道家文化同儒家文化、佛教文化一样,对思想文化、政治秩序和社会历史进程产生过深远影响,对中华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及其维系起到过难以估量的作用。
济世利人、服务社会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是由一个个活动着的个人构成的庞大群体。任何社会活动都离不开个人的参与,因而任何个人的意志和活动对于整个历史进程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作用。
社会的发展进步是每个公民共同努力的结果,而个人也只有在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和获取自己的利益。因此,每一个人都应该对他所处的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负有责任。在传统文化中,道家文化比较清楚地看到个人与社会的这种共生互存关系,因而十分重视个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要求人们不仅要“度己”,而且要“度人”,即所谓“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任何个人都不能从一己之私利出发,不可为了一己之“得”而对他人施利或加害,而应该以各种适宜的方式,图天下人共同的利益。
崇俭抑奢、摒弃浮华的生活信条
在传统文化中,儒、释、道都主张崇俭抑奢。事实上,崇俭抑奢既是一种生活方式,又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有了崇俭抑奢的精神和作风,在物质匮乏、环境艰苦的条件下,能使人保持不畏艰难、锐意进取的意志,去战胜一切困难,实现理想的目标;在物质丰富、条件优越的情况下,也能使人不沉醉于物质享受、不奢侈腐化,而是保持勤劳节俭之风,继续奋发向 上、开拓进取,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因而,人们常说:“成由勤俭败由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尤其推崇俭朴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尽苦难而生生不息,备受浩劫而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一定意义上说,正是因为具有这种崇俭抑奢的精神。
道家的这种所谓相反相成的辩证思维模式体现在对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有深刻把握。这种所谓模式可以使人在看问题时不太容易走向形而上学的绝对化,避免固执、僵化和教条主义,构成了传统文化之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人同源、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
人既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又是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总是集中表现在人的发展上,如满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提高社会成员自身素质和能力等等。但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以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和基础的,因此,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成为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的基本条件之一。
在传统文化中,道家文化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充分的认识和细致的阐释。道家认为,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但它们在本源上是相同的,自然与人类也是平等的关系,正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