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中华文化报官方网站;全国征稿免费热线:400-136-5526;邮箱:1126671847@qq.com
网站首页 >> 文化人物 >> 文章内容

潍坊文化人物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效东:深思细琢,让潍坊风筝越飞越高

[日期:2022-12-15]   来源:潍坊新闻头条  作者:潍坊新闻头条   阅读:37653[字体: ]

      中华文化报官网迅(姜宏波  刘莉莉):风筝是传统的手工艺品,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从1984年起,我市开始举办国际风筝会。1988年,潍坊被评选为“世界风筝之都”。近年来,潍坊风筝在越来越具国际化和商品化的同时,依然保留着许多传统的制作工艺。在寒亭区,就有这么一位手工艺人,祖祖辈辈与风筝“打交道”。近日,记者来到寒亭区东院村,听潍坊风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效东讲述他与风筝的故事

      张效东

      风筝会“得奖专业户”,与风筝打了一辈子交道

      记者来到“效东创意风筝传习工坊”时,张效东正在轧制风筝。

      走进工作室,记者看到,这里更像一个小型的风筝博物馆,仅10多平方米的小屋里,到处都是张效东轧制的风筝。比赛获得的奖状、证书,还有参赛合影,记录着他与风筝的故事。

      今年70岁的张效东告诉记者,受爷爷的影响,他从小就喜欢风筝。“年轻的时候,为了糊口干过不少工种,瓦工、木工、钳工、修表工……都干过,雕刻、泥塑、灯彩……这些技艺我也都会,但是我最爱的还是风筝,可以说是有一种特殊的情怀。”张效东告诉记者,从8岁起,他就跟着爷爷轧制风筝,到现在已经60多年了。

      有人说,艺术传统与岁月时空,是一种逻辑对应和情缘相约,是可遇不可求的心有灵犀与抉择守望。1984年,在潍坊举办的第一届国际风筝会上,张效东扎制了一只春燕风筝参加比赛,这只风筝在放飞场上一亮相,就赢得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

      从此,张效东便一发不可收,他买了大量有关风筝绘画和扎制的书籍钻研学习,并不断进行创新。1988年,在第五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上,张效东扎制了一只板式雷锋风筝。春风中,头戴红五星、身着绿军装的“雷锋”迎着朝阳冉冉升起,“雷锋”的身边满是金灿灿的葵花。这只风筝以其独特的设计、精美的画工获得了当年风筝大赛的一等奖;1995年,张效东又扎制了一只串式的龙头蜈蚣风筝,龙头口中设计了一个机关,风筝在空中可以吞云吐雾,这次,他获得了当年的风筝扎制金奖。

      今年的第36届国际风筝会早已落下大幕,张效东告诉记者,他不仅完完整整地参加过36届风筝会,还获得了多届风筝会的创新奖、制作奖等,成为了风筝会“得奖专业户”。

      龙头风筝

      创新风筝技艺,让潍坊风筝越飞越高

      随着潍坊国际风筝会的举办,张效东的名气也越来越大,成了远近闻名的“风筝明星”。可张效东并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以前的风筝大多是固守传统的板式、筒式、硬翅、软翅、串式等,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创新,是我一直的研究方向。”张效东陷入了深思。想到自己年轻时做过钟表维修工,他便开始尝试利用齿轮的机械原理制作动态风筝。

      张效东仍清楚地记得,他设计的第一只动态风筝是《小鸡吃米》。“当时,我住在农村,院子里养着鸡,看到小鸡吃米时头‘一点一点’的,感觉十分有趣,便开始思考怎么能把‘小鸡吃米’变成风筝。”张效东告诉记者,经过一遍遍的构思和设计,他利用齿轮的机械原理,最终做出了“会动的风筝”。

      “还有一次,早上我在村前池塘边散步,突然看到一个荷叶在晃动。原来荷叶上趴着一只青蛙,想吞吃一只螳螂,但青蛙往前一凑,螳螂便举起两只‘大刀’,吓得青蛙往后一退。如此三番五次,青蛙放弃了,跳进了水里。”张效东受到启发,一个名为《对奕》的风筝诞生了:风筝以荷塘为图案,中间一只螳螂在上,一只青蛙在下,最下面的荷花做成了风吹可转的能动轮,带动一个大齿轮,大齿轮又带动用竹篾和细绳做成的杠杆系统。风吹轮动,青蛙往上扑,螳螂立刻举起两把“大刀”,青蛙就吓得往后退,更让人佩服的是,风筝上的所有传动机关,全是张效东手工制作,没有一件成品零件。从此,张效东的动态风筝越飞越高。

      《对弈》

      除此之外,折叠风筝也是张效东的首创。“那是1992年,我去参加广州‘中华百绝博览会’,主办方要求我带只大型风筝进行展示。但是风筝怕挤压,不能邮寄托运,只能随身携带。”张效东告诉记者,装风筝的纸盒一米六见方,他抱着纸盒好不容易挤上火车,却找不到地方搁放。因为携带不便,他一路受尽了辛苦。回来后,他心里一直放不下这事:风筝怕折怕压,大风筝不好携带,直接影响对外销售,能不能把风筝折叠起来呢?经过多次试验,在潍坊风筝发展历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便携折叠风筝问世了。

      “我制作风筝的灵感都是来源于生活。”张效东告诉记者,平日里看到的或是听到的有意思的事情,他都会记录下来,再用风筝的形式呈现出来。张效东说,风筝是潍坊的瑰宝,在传统风筝的基础上,只有跟上时代步伐,不断创新,才不至于被淘汰。

      思路通,百路通。如今,张效东扎制的动态风筝从“一动”(一处活动)发展到了“六动”(六处活动),实现了灯、光、烟、火等众多技术的组合,创新的风筝达到200多个品类。

      《老鼠嫁女》

      六十年如一日,纯手工制作展现传统魅力

      随着技术进步,风筝的扎制早已具备机械化生产条件,但张效东告诉记者,一只真正意义上好的风筝需要亲手制作。“手绘风筝的纹理和图案,配以上好的成竹,再加上自己的创新,这样的风筝才算有了灵魂。”张效东告诉记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启发灵感,进而推动技艺传承。

      在第20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期间,为拍摄潍坊风筝的起源和传播,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栏目组的记者找到张效东,希望他做一个“善笛之人”,再现当年“四面楚歌”的情景。张效东毫不犹豫就答应下来,经过几天的考虑和设计,张效东按照真人大小,制作了一个手抚横笛的立体浮雕式“人”,妙的是“善笛之人”所穿的衣服不是用画笔绘制的,而是张效东用丝绸一针一线为其量身订做的服装。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后,张效东又琢磨着扎制一只“神舟五号”风筝。为了找到“神五”的图样,他转了好多书店。高度、吞风量、吐风量,经过严格的设计和计算,张效东手绘出草图,终于按照1:2的比例制作成了一只筒式“神舟五号”风筝。

      随着亲手扎制的风筝越飞越远,银线也把张效东牵到了世界各地。1995年,张效东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风筝专家”荣誉称号。他扎制的风筝作品《金鸡报晓》被国家邮政部选中并作为邮票使用,不少作品还被国内外风筝博物馆作为珍品收藏。

      在张效东眼里,风筝不仅是手工活,更是艺术品。“一个龙头骨架,要用几百根竹篾;一只金鱼风筝,要做半个月。”据张效东介绍,60年来,他每次制作风筝时,都仿佛是在和风筝进行心灵上的“对话”。“只有对民间艺术发自内心的热爱,并且有沉迷于心的耐性,才做得来。”张效东说。

      《鼠猫争春》

      深思细琢,用创新传递风筝文化

      对慕名前来的学习者,张效东总是知无不言。一次,一个同行来请教“六动”风筝的制作技巧,张效东不仅坦诚相告,临走还赠送上一个“六动”风筝骨架,其中的“机关”一目了然。

      “有人跟我说:这些风筝是你发明的,你应该去申请专利。但我觉得,作为潍坊风筝的传承人,我们都有老去的那一天,但老祖宗传下来的技艺不能断。别人学习模仿,是为了传承潍坊风筝技艺,这才是最重要的。”张效东说,多年来,跟他学习技艺的不计其数,好多人都在风筝行业做出了很大成绩。他的学生王永训,目前是潍坊风筝产业协会会长,他的风筝厂在当地规模最大,每年都有十万多只风筝销往世界各地。

      如今,张效东回到了老家——寒亭区东院村,潜心风筝技艺的研究和传承。他说:“36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我一届都没落。我愿用毕生精力去创新和发扬风筝轧制技艺,让潍坊风筝越飞越高。”

      审核:崔新德

0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华文化报官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评论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