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中华文化报官方网站;全国征稿免费热线:400-136-5526;邮箱:1126671847@qq.com
网站首页 >> 艺术品鉴 >> 文章内容

艺术品鉴 | 大卫·霍克尼:拥抱生活中的大浪花

[日期:2023-01-24]   来源:武汉艺博会  作者:武汉艺博会   阅读:37884[字体: ]

      中华文化报官网讯(王同兵  张美娟):艺术家大卫·霍克尼在当代艺术史的写作中一般都被定义为"波普艺术家",在霍克尼的许多作品中是具有了一些图案化和插图风格的波普元素,然而这种"波普性"只是霍克尼浩瀚艺术世界中的一种局部性的语言元素和方法。

      他注重的是如何以多样新鲜的、自由的、生动的方式去观察、理解我们的世界和生活,并以个人独特而鲜活的视觉语言方式将以有效动人地转述。

      在霍克尼的作品里,最根本的不是形式上的语言, 而是艺术家的情绪,他对生活的态度 : 那种细致,那种超脱,那种不入主流,但又让主流不得不服的自信。

      01

      1967《更大的水花》,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

      画面上有一块跳水板,无人而水花四溅,蓝色水池对面有一把空椅,有正午时分的投影,池边有入水的虚影,背后游泳馆的大玻璃映出这边未入画的投影,馆旁两根高高的棕榈树,更远处是浅蓝色的平涂。

      这幅画中人物具象是缺席的,这种缺席又通过跳水板、水花、椅子表明他的在场,池中小水花暗示对面有一人潜入,而大水花则是从跳板跃入,这标志着有二人在水中。这里,浪花即人物。游泳馆直线平面,褐色墙略反白,棕榈树伸出墙头不动,无风。画面是凝固般的静止,声音仿佛被建筑物吸干净了。

      乍看起来是平涂的装饰画风,但色彩的层次变化显示了游泳池与附近的环境有一个潜在的焦距感。画面告诉你池水、浪花、建筑物、棕榈树,还有一样要表现的东西没说,那就是阳光与阳光下曝晒的建筑物。这是一种平静冷漠的画风,却从一种极平淡的画面反射出画家内心的激动。

      02

      1972《艺术家的肖像——泳池和两个人》

      在《艺术家的肖像——泳池和两个人》中,霍克尼以泳池围栏为界,将画面分作两个空间:一个在水中,一个在空气里。阳光照在水面上,波光粼粼,令这一池水更像是一场幻象。与地面上低头俯视水中景的人相对照,于真实与虚幻之间生出一种张力。

      不少人说霍克尼的“泳池”意象,承载了他的理想生活(加州阳光,自在不拘束的爱情以及丰盈色彩)。他用极其炫目的蓝色,用蜿蜒缠绕的曲线描画泳池的模样,不单只是追求写实的风格,也想将某种抽象的、形而上的意味掺入那些时动时静、光暗交替的水池中。泳池边站立的男子是他当初的爱人,或许也是他本人,正兀自凝视那一池的神秘与安宁。

      03

      1986《梨花高速公路》,洛杉矶J. Paul Getty博物馆

      1986年4月11日至18日,大卫·霍克尼创作了《梨花高速公路》,拍摄了加州羚羊谷的一条沙漠公路的景色。这幅长1.6米、宽1.2米的巨幅作品是由700余张照片拼贴而成,共花了9天时间拍摄、14天时间拼贴,在这幅作品中,霍克尼打破了摄影单点透视的规则,借鉴了中国卷轴画中“移步换景”的散点透视方法,在画面中我们能同时看到作为司机和乘客的不同视角,这也是霍克尼最具代表性的拼贴摄影作品之一。

      04

      1990《太平洋海岸高速公路和圣莫妮卡》

      画面以高饱和度的色彩描绘了加利福尼亚山脉、太平洋海岸公路以及圣莫尼卡海湾的场景。画作极具装饰感和冲击力,流动的线条,绚丽的颜色,都表达着强烈的情感。

      太平洋海岸公路是霍克尼从家驱车前往工作室的必经之路,他在开车途中会聆听德国剧作家瓦格纳的歌剧,因此这条公路又被他称为“瓦格纳之路”。1993年霍克尼在他的自传中写道,“只要你曾经开车驶过瓦格纳之路,你一定能一眼辨识出我画中的场景。”

      05

      1977《我的父母》,伦敦泰特美术馆藏

      1964年,霍克尼迁居美国。相较而言,家乡英国是一个更简单、更静谧、更厚重且更秩序井然的社会。满纸乡愁下,《我的父母》显得精致优雅。画面中,室内陈设简洁,就连座椅都透出几何一般严谨的极简主义。然而,画背后却凝聚着深深的情感,它不仅是一幅爱的告白,更暗藏了沉思与冥想的力量。画面上,父母中间隔着书柜和花瓶,瓶中插满黄色和粉色的郁金香。分开安坐的画面也暗示了他们各自与儿子不同的关系。母亲身姿大方得体,直视着他,就好像有人正在为她拍照;父亲则显得随意得多,手捧阿伦·夏夫的《艺术与摄影》,旁若无人地阅读。

      一面是对绘画卓有见地的热爱,一面是将父母形象展示给大家的愿望——霍克尼试图在艺术与现实之间寻求平衡。具有象征意义的摆设和“蛛丝马迹”,更让这幅油画展露出古代欧洲绘画大师的风范。橱柜上的镜中,映着一张明信片,而这张明信片正是以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的画作《耶稣受洗》为蓝本——一条细微的线索,便巧妙地揭示出其父母的基督教价值观。

      审核:崔新德

0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华文化报官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评论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