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中华文化报官方网站;全国征稿免费热线:400-136-5526;邮箱:1126671847@qq.com
网站首页 >> 雕刻艺术 >> 文章内容

赣南:一錾一刻一匠心 雕刻客家匾额故事

[日期:2023-07-18]   来源:这里是客家  作者:这里是客家   阅读:462[字体: ]
       中华文化报官网讯(夏中君   王晓倩):“客家匾额文化内涵深厚。”现年74岁的国家级非遗项目赣南客家匾额习俗传承人肖长天说,匾额上所提的内容是有讲究的,话里有解、有内涵。而匾额反映了一个时代的风貌,展现了社会的变迁,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作为客家文化的一张‘名片’,向外界展示出客家劳动人民创造的博大精深的文化。“
赣南客家匾额(李梦丽 摄)
       梳理史料,赣南客家匾额习俗随着北方士族迁徙赣南而逐渐发展。“衣冠南渡”后,赣南成为客家先民驻足的第一站,匾额文化也被带到这里,并得到传承和发展。赣南客家人大多选择聚族而居的生存发展方式,为了敦宗睦族,便于寻根问祖,赣南客家先民修建了规模大小不等的姓氏宗祠、族祠,各种祠堂都有挂堂匾的习俗,有些地方在民居大门的门额上也会制作一块门匾。
赣南客家匾额习俗的传承人肖天长在雕刻匾额。(李梦丽 摄)
       而今,走进会昌客家乡村,不管是百年老屋还是现代洋房,经常能看到门额上挂有精巧别致的长方形匾框,所刻文字遒劲飘逸,内容文采斐然,这便是会昌自宋代就有的悬挂匾额的传统习俗。
       赣南客家匾额主要有堂匾、功德匾、寿匾三大类。堂匾一般体形较大,以长方形居多,字体亦较粗犷,匾饰相对简洁,主要突出“某某堂”的标识功能。功德匾和寿匾的大小不一,形制多样,讲究书法、图案、印、雕、色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结合。形成了通过送匾、挂匾等活动,表彰先进、树立榜样以教化乡邦的客家传统习俗。“匾额习俗在赣南尤其在会昌得到了传承与发展,对教化乡邦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赣南客家匾额习俗久盛不衰的内在原因。”肖天长说。
赣南客家匾额习俗的传承人肖天长(左)指导徒弟肖伟明(右)制作匾额。(李梦丽 摄)
       “18岁时开始学习匾额制作技艺。起初时觉得好玩,蛮有意思的。慢慢的爱上了。”肖伟明是肖天长的徒弟之一,也是为数不多坚持下来的之一,学习匾额技艺数十年,“传统文化,要好好学习,要传承好赣南客家匾额习俗。”而为了传承好赣南客家匾额习俗,肖长天不仅收徒弟,还去学校做客座教授,专程讲赣南客家匾额的文化背景、匾额规制、制作技艺、文化习俗等。
       “在赣南客家民间,挂匾是一件极其严肃的大事。赣南客家匾额具有很强的民俗性,从规制到仪式都有一套独特的程序。”肖天长介绍,赣南客家挂匾民俗文化主要包括八个方面:资格规定、申请、定匾、游匾、祭匾、挂匾、揭匾、办酒席。每一项都有具体规定和程序。其中最隆重的环节当属挂匾,又称“钉匾”。事先将匾额的两头系上长长的绳子,站在两边楼梯上的人同时用力,将匾额慢慢地往上升,按事先安排好的位置,把匾额悬挂在祠堂的橼子上。在悬挂匾额时,锣鼓声、鞭炮声、唢呐声响彻祠堂内外,震耳欲聋。大家肃立在祠堂内,不得大声喧哗。
       “匾额的制作有很多讲究。”肖天长介绍,从规格上来说,一般要符合“三、六、九”之数;从匾额的行文来说,匾头按“富、贵、贫、贱”的顺序来行文,一般要选“富、贵”二字,匾尾按“生、老、病、死、苦”的顺序来行文,一般要选“生”字,“这些规制务必遵守,否则就要贻笑大方。”肖天长对择吉日挂匾、游匾、祭匾、升匾等匾额习俗钻研很通透,根据欧姓、陈姓、许姓、谢姓、萧姓等客家大姓的不同要求,主持或指导的挂匾仪式均有不同形式的创新。

“百匾堂”陈列的匾额(李梦丽 摄)
       2014年,赣南客家匾额习俗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近年来,会昌县十分重视赣南客家匾额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作,兴建了面积150平方米的“百匾堂”,成为该县首个专门展览匾额的场馆。“目前展厅展出的年代最久远的是明朝嘉靖年间状元罗洪先为会昌庄埠胡庄溪新建厅堂题写的‘庄溪草堂’匾,最近的是浙江钱塘吴大监(清光绪十八年中榜眼)为张诚孚题写的‘食德扬名’匾。”会昌县博物馆馆长丁晓芳介绍,“百匾堂”展厅收集了130多块各个朝代、各式各样的匾额,蕴含着会昌丰富的人文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跨越明代、清代、民国等历史时期,琳琅满目的民间木刻古匾令人目不暇接。
       如今,会昌县匾额习俗以表彰先进、树立榜样的方式,标榜和称赞受匾人的嘉言懿行与优秀品质,得到民众的普遍认可,对热心公益事业、为家族作出突出贡献、取得博士学位等,宗族理事会都会赠送匾额给予表彰。此外,在客家姓氏接谱活动中,外地宗亲往往会通过赠送匾额以示庆贺。匾额习俗获得了新生命,赋予了新内涵,经历了一千多年传承发展的匾额习俗,代代传承,历久弥香。
       责编:张 琳    审核:崔新德
0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华文化报官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评论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