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中华文化报官方网站;全国征稿免费热线:400-136-5526;邮箱:1126671847@qq.com
网站首页 >> 非遗传承 >> 文章内容

烟台手造 仙手创造 | 烟台:加强非遗保护传承 推动手造创新发展

[日期:2023-11-25]   来源:凤观烟台  作者:凤观烟台   阅读:462[字体: ]

       中华文化报官网讯(刘金凤     朱晓彤):11月23日,烟台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烟台手造 仙手创造”主题系列首场新闻发布会。烟台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学祥介绍烟台非遗保护传承与手造创新发展的相关情况。烟台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蒲晓虹,莱山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纪照宇,莱阳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莱阳市文化艺术中心主任于立宁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烟台是非遗大市,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5项、省级非遗68项、市级非遗228项,烟台剪纸还入选了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些宝贵的非遗资源,有力赋能了烟台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
打造“队伍” 为市级传承人发补贴
       今年4月,烟台在全省各地市率先制定印发了两项非遗政策文件,即:《烟台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和《烟台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评估实施细则》。
依照《认定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烟台完成了对市级非遗传承人的全覆盖评估。对评估合格的传承人予以每人3000元传承补助。烟台是全省少数为市级传承人发放补贴的地市之一,极大提升了申报市级传承人的积极性,帮助传承人更好地开展保护与传承工作。
       上半年,烟台启动了第六批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选工作,从符合条件的99名参评人中,选出73位第六批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同时,积极做好省级非遗传承人推荐工作,全市有16名传承人入选第六批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至此,烟台拥有省、市级传承人数量分别达到了58人和275人。

创新“手造” 烟台拥有省级非遗工坊4家
       打造提升“山东手造”烟台综合展示中心,今年2月份向社会免费开放,成为全市“网红”打卡点,并成功入选首批20个“沉浸城市故事会”国家级试点。依托县级非遗保护中心,龙口市、莱阳市、牟平区、蓬莱区、栖霞市陆续建成开放手造综合展示体验中心,构建了区市联动的1+N非遗展示平台体系。
       积极建设非遗工坊。在近期公布的山东省第二批省级非遗工坊名单中,烟台莱州利富草辫非遗工坊、福山大面非遗工坊成功上榜,目前烟台的省级非遗工坊共4家,数量居全省前列。
       持续探索非遗文创。发挥市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主阵地作用,推进非遗文创产品的研发和销售,形成了一系列烟台特色文创产品。今年以来,烟台市文旅局先后与山东工艺美院、各驻烟高校等设计院所和文创公司沟通对接,旨在建立高校+企业+传承人“三位一体”合作矩阵,加快非遗文创开发新突破。
莱阳:让非遗扎根于乡土 发展于传承
       今年以来,莱阳市积极探索非遗传承发展保护工作的好方法、新途径,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根于乡土,发展于传承,展示于舞台,回馈于群众。
       加大展示力度,结合春节、元宵、端午等传统文化节点,广泛开展非遗展演、传习体验活动、非遗大集展销、非遗进景区等系列展示活动,提升莱阳非遗文化知名度美誉度;打造微信公众号“非遗课堂”专栏,以传承人制作技艺为内容,以视频为形式,进行非遗线上展示,向大众普及非遗知识。
       注重非遗传承,定期组织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开展螳螂拳、豆面灯碗、花饽饽等非遗项目传习体验活动,定期开展非遗专题讲座、线下非遗课堂,帮助青少年深入了解莱阳非遗故事,把非遗传承植根于青少年心中。
       探索“非遗+”模式,多渠道拓宽非遗项目发展空间,将非遗传承保护与乡村振兴、经济发展、文旅融合等重点工作相结合,探索“非遗+产业”、“非遗+研学”、“非遗+教育”等多种融合发展模式,助力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莱山:用非遗手造推动公共文旅服务
       2023年莱山区推出“匠心传艺”非遗品牌系列活动,依托莱山区文化馆公益免费开放课程的平台,将传统钩编艺术课、中国绳结艺术班、烟台剪纸(莱山剪纸)学堂、八卦掌学堂等非遗学堂引入公益免费开放常态化课程中。截止目前已举办非遗学堂48期,培训人次多达5000余人次。
       积极走进高校,依托莱山区“大学城”的地理优势及文化氛围,扩大非遗传承力度,深入烟台大学、烟台理工学院、山东工商学院、滨州医学院等高校举办非遗体验活动,为大学生搭建实践锻炼平台,加强校地共建。
       邀请非遗传承人,举办“为小”志愿服务活动,为孩子们打造多姿多彩的非遗美育课堂。活动种类涵盖:云肩制作、礼仪文化、绳结编织、剪纸等。使广大青少年在感受非遗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为群众提供订单式服务,深入社区及村居,开展群众喜爱的传统美食制作、剪纸、中医针灸养生、绳结等活动,全年服务人数达500余人次,对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
       责编:张   琳    审核:崔新德
0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华文化报官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评论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