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中华文化报官方网站;全国征稿免费热线:400-136-5526;邮箱:1126671847@qq.com
网站首页 >> 乡村振兴 >> 文章内容

潍坊市乡村文化振兴| 让乡风文明浸润潍水大地

[日期:2024-02-22]   来源:文明潍坊  作者:文明潍坊   阅读:462[字体: ]
       中华文化报官网讯(王保利    宋  杰):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关系到乡村振兴的文明程度以及质量和水平,关系到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走进潍坊市乡间村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孔子学堂、文化广场等引人瞩目,“步步是风景、处处皆育人”照进现实。从广袤乡村间内生出文明动力,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效。
诸城市石桥子镇楼子“村晚”,舞蹈《梅花赋》。
农村节会  唱乡音、奏乡情
       看“村晚”、赶大集、猜灯谜……春节期间,我市农村处处洋溢着浓浓年味。“村晚”唱的是乡音、奏的是乡情。最近一段时间,潍坊“村晚”接连不断。
       2月1日晚,诸城市石桥子镇楼子村“村晚”现场人头攒动,好不热闹。丰富多彩的节目,充满“乡味”的表演,让现场观众情不自禁地高举手机拍照留念。
       2月3日晚,寿光市洛城街道屯田西村春节联欢晚会在该村村民文化活动中心举行,村民们自编、自导、自演的20个精彩节目轮番登场,带来一场乡土气息浓郁的文化盛宴。
寿光市洛城街道屯田西村春节联欢晚会现场
       热闹,是“村晚”要达成的关键词。欢声笑语背后,乡村文化传承和发展浸润其中。以部分春节“村晚”展示点为示范带动,在全市开展春节“村晚”大联欢、全市“村晚”接力云展播等活动。广大农村群众自编、自导、自演各类“村晚”节目,展示家乡独具特色的风俗年景;承载乡音、凝聚乡情,传承优秀乡土文化;展现新时代新农村的新面貌,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和文明乡风建设。
       每逢特殊节会,民间艺人们都会临时组成“草台班子”,用神采飞扬的精神风貌、充满乡土气息的肢体语言,进行独唱、联唱、乐器表演、歌曲演出,把文化的种子“种”在基层,描绘出乡村振兴的共富图景,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浓浓乡愁。
       尧王山桃花艺术节、山阳梨花节、柳疃丝绸文化节……从田间地头走出的这些蕴含着乡村文化气息的节会,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更多有力的文化动力,不断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昌邑山阳村博陆山的梨花绽放,白色花海延绵起伏,一望无垠。
塑形铸魂 红色文化传承性保护
       在昌乐县朱刘街道东圈村,矗立着一座“烈士张适同志纪念碑”;在与村庄一路之隔的老爷车主题公园内,坐落着一处“张适烈士纪念馆”。据朱刘街道工作人员介绍,按照上级统一部署,朱刘街道实施“红色记忆工程”,对各类基础设施进行提升完善,每逢烈士纪念日或清明节,都会组织青少年前来祭扫,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走进寿光市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陈列馆,跟随讲解员的步伐,依次参观风云激荡、起义壮举、东征西进、征战四方、红色芦荡等六个展厅,一件件宝贵的历史遗物、一幅幅艰苦奋斗的画面、一幕幕感人的革命场景,仿佛让人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陈列馆
       昌邑市龙池镇北白塔村内,有一座庄严肃穆的抗日殉国烈士祠。祠门口两边楹联为“生有光芒照日月 去留正气耀山河”,走进烈士祠,映入眼帘的是纪念碑正面的“浩气参天”四个大字。整座烈士祠供奉着391位抗日烈士、136位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牺牲的烈士。
       潍坊红色资源丰富,每个村都形成了独特的表达方式。去年年底,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了《关于公布第三批山东省红色文化特色村的通知》,确定了51个村为第三批山东省红色文化特色村。潍坊市共有7个村入选,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而红色文化又蕴含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如何让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近年来,我市依托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积极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既增强了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又更好地赋能乡村振兴。
军埠口村成立红白理事会,制定相关章程并写进《村规民约》。
移风易俗 给文明乡风添底气
       “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移风易俗是乡风文明的重要实现方式,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
       “以前村里办红白事,比阔气、讲排场。自从有了红白理事会,规定了红白事的流程、礼金、桌数,要求喜事、丧事一切从简,村里人都很支持。”谈起潍城区望留街道军埠口村的文明新风,村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
       提倡移风易俗、摈除陈规陋习,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市大力开展移风易俗工作,弘扬新风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通过完善村规民约中关于婚丧嫁娶、孝亲敬老等内容,明确告诉居民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具体应该怎样树立文明新风,基层文明乡风培育取得可喜变化。在潜移默化中,每个村都形成了自己的“拿手好戏”。
       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创新移风易俗抓手载体,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强化村规民约激励约束功能,持续推进高额彩礼、大操大办、散埋乱葬等突出问题综合治理。鼓励各地利用乡村综合性服务场所,为农民婚丧嫁娶等提供普惠性社会服务,降低农村人情负担。完善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等约束性规范和倡导性标准。推动党员干部带头承诺践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强化正向引导激励,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广清单制、积分制等有效办法。让移风易俗“落地生根”,将乡风文明吹满大地,吹进千家万户。
       责编:张   琳    审核:崔新德
0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华文化报官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评论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