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中华文化报官方网站;全国征稿免费热线:400-136-5526;邮箱:1126671847@qq.com
网站首页 >> 民族工艺 >> 文章内容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皮具制作技艺

[日期:2025-01-11]   来源:世界滕州人家园  作者:世界滕州人家园   阅读:0[字体: ]

       中华文化报官网讯(刘梦瑶    李    超 ):滕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拥有距今7500年的“北辛文化”遗址,是中华民族最早的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春秋战国时期,曾是“三国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邦”,滕文公礼聘孟子施仁政,被誉为“善国”。滕州名人辈出、人文荟萃,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目前,滕州市级以上非遗项目198项(国家级项目2项,省级项目10项),枣庄市级以上非遗工坊18家(省级非遗工坊1家)。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木石镇落凤山村的王学志,是省级非遗项目——传统皮具制作技艺(牛皮具牛蜡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他从十几岁开始学习皮具制作手艺至今,一直坚持使用皮具古老原始的制作方式,在传承中使传统技艺历久而弥新。

       画面正在处理皮料的是落凤山皮匠铺的第五代技艺传承人王学志,早在光绪年间,王学志的祖先就开始制作牛鞭等牛皮具,王学志在十几岁的时候就跟着父亲帮忙,放学回家就跟着父亲刮皮子,时间长了也就慢慢学会了手艺,时至今日,王学志仍然沿袭着牛皮具古老原始的制作方式,仅是一根牛皮鞭,就要经过将牛皮发汗、泡制、脚踩、手揉等方式鞣制牛皮,再采用编、刻、拧、打磨、阴干等几十道工序,才能制作完成。  
       虽然手艺有了,但是随着机械化的发展,皮鞭、笼头、弓弦、鼓皮等传统的皮具,逐渐被现代化的生产取代,为了生计,王学志不得不改进传统的制皮技艺,做起了现代皮具。 
       王学志的皮具改进之路,却是充满了艰难,虽然请教了许多的师傅,但是要想做好还是需要自己在不断的失败中摸索经验。
       随后王学志继续开始自己的创新之路,利用自己传统制皮技艺制作出许多现代皮具,不仅实用还很美观。
       创新,让200多年的技艺得以延续,如今的落凤山皮匠铺不仅有僵而润、硬而韧的牛筋鞭子,还涵盖皮鞭、笼头、弓弦、鼓皮、牛筋腰带、裘皮、皮革家具等传统皮具,现在在王学志的影响下,儿子王克明也走上皮具制作的这条手艺人的路。
       虽然在采访中王学志说自己是个臭皮匠,但是作为传承人有责任将传统文化代代传承下去,正是有了像王学志这样的“手艺人”,我们才会看到更多的非遗文化。    
       责编:张   琳      审核:崔新德


0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华文化报官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评论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