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中华文化报官方网站;全国征稿免费热线:400-136-5526;邮箱:1126671847@qq.com
网站首页 >> 民族工艺 >> 文章内容

技艺石棉丨绣花针下的瑰宝——尔苏木雅藏族刺绣技艺

[日期:2023-07-08]   来源:数阁  作者:数阁   阅读:231[字体: ]
       中华文化报官网讯(李小亮     许   辉):史书有记载“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这千百年来根植在中华人民骨子里的生活民俗亦是石棉县藏族人民擅长用民间手工技艺来装饰、美化自己生活的真实写照。
01针尖下的非遗精粹
       尔苏木雅藏族刺绣,是石棉县当地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当地藏族妇女善于运针走线,拧线织布,她们素手纤纤,以布为纸,以针为笔、以线为色,将乡村的山水草木、花鸟鱼虫,都幻化为一幅幅美丽画卷。
       尔苏木雅藏族刺绣作为雅安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本民族服饰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刺绣构图严谨,多以几何形状为主,整齐匀称,装饰性强,虽不似苏绣精美细腻,不似湘绣立体写实,但它以原始古朴的传统技法、精巧奇妙的传统构图、绮丽纯美的色彩标新立异,营造出一番大气磅礴之势。
       尔苏木雅藏族刺绣图案的题材丰富多样,大都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景物,如植物中的花草、瓜果,动物中的鹿、狮、兔,虫、鱼、飞禽以及人物等等。所绣景物无不秀丽精致,栩栩如生。此外,尔苏木雅藏族刺绣图案还有象征崇拜与向往情思的一些抽象图案,内容多寓意吉祥喜庆,象征了石棉县藏族同胞们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渴望,体现了妇女们聪明的心智和杰出的艺术才能。尔苏木雅藏族刺绣普遍施加于头帕、衣领、衣袖、衣襟、坎肩、腰带、围裙等处,不仅具有古朴、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和很强的装饰性,还增强了衣物易磨损处的耐磨性能,延长了使用寿命,具有实用价值。
02讲究的一针一线
       尔苏木雅藏族刺绣技艺主要集中体现在蟹螺乡境内的木雅、尔苏堡子内,生长于石棉县蟹螺乡江坝村的唐全美,便是这一片有名的巧手,她善于刺绣,于2013年被认定为石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唐全美自小跟着母亲学习,在刺绣技艺这一块,可谓是得心应手。据她介绍,尔苏木雅藏族刺绣一针一线都十分讲究。
       刺绣共分描图、选布料、成坯、上帮刺绣、镶边,塞脚等步骤。图案有从专门从事卖花样的人那里购入,也有绣工自己描绘的,不同的用途选择不同的图案;布料也分购入和自织,也是因人因事选择布的颜色,也可用各种颜色合成一件绣品。成坯,是把选好的图案描到布上,有的要做好坯子后拿在手里才能作花,如鞋帮就是先用粉笔把花描在一只鞋子上,再把两只鞋合在一起,用手指用力压使白粉痕迹印在另一只鞋上,如果是衣服、手绢等,选布后不需要做坯,直接用粉笔描上图案即可;上帮也有讲究,软布应上圆帮或用木架绷紧,然后再绣花;绣花完毕后,把棉花塞进两层布中间,使成立体形,再缝制成帽子或其他挂件。
       尔苏木雅藏族刺绣的针法也有诸多讲究,多采用架花(挑花)方式,按布料的经、纬下针,以斜形交叉十字针组成花纹。这种针脚十字挑花挑缀严谨,细腻精湛,组团美观,但是工细费时,常以小型挑缀为主。据唐美全介绍,尔苏木雅藏族刺绣是“慢工出细活”,每一幅精美的绣作后,都凝聚着一个绣工数月的心血。
03保护文化遗产 推广石棉名片
       在石棉县江坝村一带,家家户户的姑娘几乎都会刺绣。准备出嫁的姑娘会在自己的嫁物上绣喜字、龙凤、白头翁等以示白头到老;孩子出生后,妈妈会在娃娃的鞋帽上绣上老虎、花鸟等图案,既增加了美观又具有吉祥的意味。尔苏木雅藏族刺绣在传统手工技法和色彩运用上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有着厚重的民族文化内涵,从刺绣图案装饰中可以窥视出其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如今它历经百年传承和发展,已成为石棉文化的一张名片。

       为了保护文化遗产,留住文化根脉,石棉县相关文化部门一直在大力推广尔苏木雅藏族刺绣技艺,除致力于培养接班人外,也注重刺绣文化的宣传,鼓励传承人在保留其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并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其市场化,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成立专业合作社,助力当地刺绣产品走出大山,助推绣工走上致富路。

       责编:张 琳    审核:崔新德

0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华文化报官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评论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