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报官网讯(王奎亮 刘明涛):绿松石雕是以湖北鄂西北特产绿松石为原料,以独特相石设计和高难度传统技法,精雕细刻出各种艺术造型与精美器物的传统雕刻艺术。绿松石雕技艺肇始于商周时期,春秋战国已出现完整雕件。明清时期随绿松石矿开采规模化,技艺在武当山周边形成完整工艺体系。20世纪50年代建立专业化传承谱系,截至2021年形成五代传承人脉络,第三代匠人创出“分色巧雕”技法突破传统局限。该技艺与荆楚文化深度融合,现存最早实物可溯至战国时期的绿松石配饰。

湖北绿松石雕充分利用绿松石体态活泼、软硬度差异明显、颜色艳丽多变的天然特性,通过高超工艺技巧将材料特质与艺术创作完美结合。绿松石雕手法多样,以立体雕为主,并结合高浮雕、浅浮雕、镂空雕、阴刻、阳刻等,巧雕成为其突出技法之一。其作品涉及人物、花卉、花鸟、动物、山子、器皿等多个种类。它的雕刻工具较为独特,常用的有直径不同的铊片,深入造型、细微末节的各类枣核、串棒,镂空用针尖、钩铊,特制川蜡等,使其能在雕琢中有效处理玉料质地的软硬变化问题。
绿松石雕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手工艺,传承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其技艺在发展中不断创新、改进、成熟和提高,相关的采矿、生产、加工、商贸与艺术品收藏等越来越兴旺发达,为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责编:张 琳 审核:崔新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