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报四川讯:由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举办的题为“空间维度:文学研究再思考”的学术讲座在狮子山校区七教202室举办。本次讲座由原《文学评论》主任,“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出版基金”学科评审专家,《光明日报》《民族文学研究》特邀编委张国星教授主讲,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汪燕岗主持。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此次讲座,张国星教授叙述了自己担任编辑的原因及这份工作带给他的认识、思考。第一,对人的认识。他列举了古代社会中众多的例子说明:性别意识条理化才成为了礼。由人及动物,他又阐述了对动物性的思考。因此,阅读作品要还原其历史现实和社会语境,而不能都用普世价值观加以衡量。
第二,文学是人学。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条件影响着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影响着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又影响着言说方式,言说方式反映出作家的美感崇尚。作品往往包含作家生存环境全部的生活内容。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审美形式,每个审美形式有它特有的文化内涵,文化内涵反映出文化特征,文化特征呈现出不同的文化性格。地域文化性格的差异要求文学研究必须回归到对人的地域关注上。他例举了古代与现当代课题申报及论文送审中比较典型的例子,说明了其研究的不可行性,并提出了可靠的研究意见。启发师生进行文学研究不能仅仅停留于时间维度,还应有空间意识。
第三,中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中方文化是满天星斗,百川归海,有多元汇聚、多样呈现、互渗参杂的特点,而西方文化多是单一文化,纯种文化。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决定了其研究方式需要符合其文化特性。他例举东西方文学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指出文学研究必须睁开空间这只眼睛,回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处,才能开辟出更多研究的领域,做出更多比前人更为准确的研究成果。
通过此次讲座,文学院师生得以听取作为重要刊物编审的张国星教授带来的关于文学研究空间维度思考的精彩发言,有利于文学专业研究生开阔视野,摆脱传统研究角度的拘束,从更为广阔的空间认知对文学进行研究。
责编:王同兵
审核:崔新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