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中华文化报官方网站;全国征稿免费热线:400-136-5526;邮箱:1126671847@qq.com
网站首页 >> 民俗礼仪 >> 文章内容

尊重民风民俗,过年让鞭炮响起来

[日期:2023-01-02]   来源:图说淅川  作者:图说淅川   阅读:36729[字体: ]

      中华文化报官网迅(姜宏波  刘莉莉):众口同声,年味越来越淡索然无味,过年本就是歇一歇的注脚,讲究的是热热闹闹,过年是一个重大的节日,历朝历代都很注重过年,除夕夜放鞭炮是必不可少的事。过年放鞭炮寓意着人们的一种寄托和翘盼,盼什么?辞旧迎新,来年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放鞭炮和过年是紧密相连的。在民间传说中,有一种祸害百姓凶猛异常的怪兽叫“年”,这个叫“年”的怪兽会在除夕夜出现,人们为了吓跑它,家家户户门上贴上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点燃鞭炮,还果真奏效,“年”被吓跑了,家家户户太平无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过年放鞭炮就是为了辟邪。

      地方机构过于强调重视环保,再加上一些高堂殿阁里的专家大放厥词侃侃而谈,说什么放鞭炮污染大气环境,地方政府不体恤民情,生硬的一刀切,严令不能放鞭炮。其实,这完全是地方政府不自信懒政的表现,可以合理的引导民众限时放鞭炮,既守住遵循了传统的民风民俗,又体现了地方政府能管的住也能放的开的担当作为。

      过年放鞭炮,本就是中国人传统文化里的一大亮点和特色,大红灯笼高高挂起来,鞭炮声响起来,年过的喜庆又热闹。立足于传统,传统的东西不能禁不能丢,传统的民俗文化是一种精神图腾,展示的是一幅民乐民喜的画卷。

      这个习俗在我国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荆楚岁时记》曾这样记载,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来逐退瘟神恶鬼当时没有火药和纸张,人们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这当然是迷信,但却反映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

      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们称为“爆竿”,大概是将一根较长的竹竿逐节燃烧,连续发出爆破声。南昌诗人来鹄的《早春》诗句:“新历才将半纸开,小亭犹聚爆竿灰。”这写的就是当时春节燃烧竹竿的情景。后来,炼丹家经过不断的化学试验,发现硝石、硫黄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烧和爆炸,于是发明了火药。有人将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声音更大,从而代替了用火烧竹子的古老习俗。北宋时,中国民间已经出现了用卷纸裹着火药的燃放物,还有单响和双响的区别,改名“炮仗”,后又改为“鞭炮”。在火药发明之前,只有“鞭”,没有“炮”。人们甩鞭子,鞭子的尾部发出“啪”的声响,这种动作作为一种礼仪长期存在于中国历史中;火药发明以后,制作的“火药爆竹”,有些“火药爆竹”的声音与鞭子甩动的声音类似,所以就出现了“鞭炮”的说法。

      审核:崔新德

0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华文化报官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评论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