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中华文化报官方网站;全国征稿免费热线:400-136-5526;邮箱:1126671847@qq.com
网站首页 >> 文化人物 >> 文章内容

金沙人:​不肯做“文化名人”的朱江

[日期:2023-04-02]   来源:名城扬州网  作者:名城扬州网   阅读:39963[字体: ]

不肯做“文化名人”的朱江

■ 金沙人
       中华文化报官网讯(曹  莹   姜琳琳) 触发这个话题纯属偶然。上午整理办公桌,无意中发现两本过期的《广陵潮》。这是由广陵区文联和作协主办的内部刊物,办得还有模有样,封面设计素净文雅,刊物题字大家气象,翻开内页,栏目一目了然,诗歌、散文、小说穿插其中,作者大多是来自基层的文学爱好者,当然也有外地名家写扬州的,像子川先生的《诗歌与一座城市——唐代诗人的扬州情结》,就为《广陵潮》增色不少。
      当然,草根作者未必水平低,相反其创作的旺盛生命力使《广陵潮》活力四射,至于文学水平如何,我不敢断言,但文章中充沛的情感和故事的真实倒是感动了我。“芜城怀旧”栏目发了一组文章,其中有3篇怀念朱江先生的散文,让我触景生情。陶敏的《文心唯园林》,说的是朱江特立独行,以考古学的方法,治园林之学,厚积薄发,从《扬州园林实录》、《扬州园林丛谈》,到上海文化出版社推出的《扬州园林品赏录》。就是这本《扬州园林品赏录》自上世纪80年代出版后,居然一版再版,到本世纪第四版时,16万字的初版已增补修订至36万字,用时任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辑的话说,“在史料收集之多、考证之确、论学之专,以及鉴赏之精等方面,《扬州园林品赏录》是超过《扬州画舫录》的”,这是多么高的评价啊!
      徐鹏志的《天堂里也有园林》,通过切身经历讲一个大学者推动民间园林发展的故事,一个不坐而论道的大学者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示在我们眼前。朱江将扬州园林艺术提炼为皇皇学术巨著,其贡献业界早有定评。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对民间园林实践推广也同样满怀热情,当几十年未见面,今又重新相逢的园林研究爱好者找上门时,竟然一见如故,敞开心扉,促膝长谈,对《百家新园林》出版,不但给予好评,还亲自题词。“你们这件事做得很好,这是扬州园林文化史上的一个新亮点,希望你们坚持做下去,对扬州古城是一个贡献”。这对从事庭院园林艺术研究推广工作的徐鹏志而言,言犹在耳,挥之不去。
      “鸟叔”蒋永庆的《我与朱江先生的不解之缘》,为我们呈现了大学者朱江的情趣人生。在常人眼里,做大学问的大多是古板的,青灯黄卷,皓首穷经,一门心思钻研学问,对学问以外的事情提不起兴趣。想不到,朱江先生兴趣广泛,涉猎甚广,除园林外,在美食等领域,同样建树颇多。朱江先生对鸟情有独钟,不仅曾养过鸟,而且对鸟如数家珍,对“鸟叔”送去的《扬州湿地百鸟风情》、《扬州园林生态风韵》爱不释手,并鼓励蒋永庆将第三本画册也尽快出版。当“鸟叔”第三本画册即将推出时,他竟然破例欣然写序。他说,他从来不为别人写序,是被“鸟叔”的精神所感动。
      3篇怀念文章,从不同侧面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园林学者的形象。朱江先生是一个敢于突破自我的学者,93岁寿终正寝,为我们留下三本著作,尤其是《扬州园林品赏录》,见证了他不断突破自我的生命历程,从资料收集的小册子起步,到泛泛而谈的史话,再到聚焦园林艺术的学术探究,其史料价值、学术价值、鉴赏价值与日俱增,为我国园林研究树起了新的标杆。

      朱先生是一个有大爱情怀的学者。风雨人生不改初心使命,无论多么艰难,都义无反顾地走下去,胸有大爱情怀,始终激励他负重前行。他不仅对园林艺术痴迷,而且对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的热爱。“鸟叔”镜头中的鸟是他老年学术之余的精神寄托,从中他回忆童趣,感知自然,畅想美好,这种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注定他的学问不是空泛的,而是有情趣格局的。他是一个为年轻人铺路的学者,学者的生活注定是繁忙的,但朱江先生与不少年轻人都成了忘年交,徐鹏志找他题词,他不但不推却,而且勉励有加。其目的就是用学者的情怀鼓励晚生后辈,鼓励他们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成一行,把兴趣做成事业。老一辈学者的言谈举止,彰显了他们的人格魅力,体现了他们的人文情怀,更突出了他们文化传承的使命担当。想想他们,我们汗颜,自愧弗如。
      读怀念朱江先生的文章,使我想到几年前的一个小插曲。市里准备对健在的扬州文化名人进行抢救性保护,全面采访他们的学术生平、主要工作、心得体会,留下音视频资料,便于文化传承、著作传世、学术传播,朱江先生自然在名录内。当电视台记者第一次去采访时,老先生自谦不是“文化名人”,不愿接受采访。好在张红军先生沟通能力强,让老人愉快地接受了采访,节目也顺利地播出了。我与朱江先生不曾见过面,但上世纪90年代初看过他的书,到市级机关工作后,与文化界有了更多的接触,对朱江先生的学问人品也多有耳闻。知人论事,对他不肯做“文化名人”的谦虚,我的理解,这是一个学者从骨子里透露出的真诚,一点也装不出来。因为历经近一个世纪的生命,见过的太多了,什么名啊利啊,早已看透,剩下的唯有对世界的热爱,对社会的真诚,对学术的痴迷,对文化的追求。这种不肯做“文化名人”的人,用他的人格、学术、著作为真正的“文化名人”做了最形象的解释。
      看了《广陵潮》,读了若干诗文,怀念朱江先生的3篇文章,对我触动很大,教育意义自不待言。斯人已去,风范犹存。文艺是时代的号角,文化是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在我们奋力前行时,再想想朱江先生那些名家,文化传播也好,文艺演出也罢,也许能从中受到启迪。这是我读《广陵潮》的一点心得体会。
      审核:崔新德
0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华文化报官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评论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