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报官网讯(夏中君 王晓倩):为发掘诗歌教学中的育人价值,提升中文学子的文学审美水平和写作能力,加强两岸文学与文化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推进两岸文化教育的传承与发展,5月15日下午,文学院开展诗歌教育系列学术讲座。

孤城以诗歌为主导,从关键词“通融”切入,通融即为互通融合,他认为,情感的沟通中,诗人与读者心灵暗示语言的表达的融合是可以相互关联的,从而实现诗歌表达的理想和抱负。谈及诗学观点,孤城表示:“诗歌即呼吸,本真,自然而然。有生命的温度,有灵魂的维系”,主张诗人在一种通融的语境下完成自己的诗歌抱负。在叙述世事人情方面,他提出了以复杂的语言镜像、技巧与日常口语化、散文化语言加以表达的不同方式。在如何写好诗歌的问题上,孤城阐释了四个标准:一是要精短节制,二是要有张力,三是要通融,四是要有艺术推力与冲击力。随后,孤城回答了几位同学在诗歌方面的困惑,并对在场的同学们提出建议和殷切希望,对学生“如何写好诗歌”提供了经验借鉴,让学生受益匪浅。
——小诗的创作
白灵通过介绍欧美俄日印小诗、1949年前大陆的小诗、90年代后大陆的小诗和1979年后台湾的小诗风气及活动,给同学们讲述目前小诗的创作趋势,并借助讲述“阳光失去了玻璃窗”组成一句诗的例子,解释诗意呈现的简化与含蓄。随后,白灵从人脑生理功能的角度讲解人脑使用从右脑化、知性化、理性化转移到全脑化、草根化、庶民化的过程,表示在全方位化、多元化、跨领域化的未来世界,文学也是跨时代的。谈到“无框时代·世纪之跨”诗展、诗的分类以及微诗歌存在的争议问题,白灵也给同学们指导了写好小诗的方法,强调要抓住词的内在关联,通过“名词和名词之间的关系产生新的关系,产生新的感觉”的方式来写诗。
文学,最美好的日常

石德华注重文学与日常的关联,以阅读为切入点,认为培养阅读习惯,不仅需要享受故事情节,也应当研究其中的逻辑结构,并从四个角度引导同学们进行阅读:粗浅阅读、经典阅读、风格阅读与持续阅读,进而实现生命的对应与灵魂的共振。在写作方面,石德华强调要注重描写内容的真诚性、刻画场景的层次性、运用技巧的灵活性。谈到“文学中的乘法”,石德华结合自身创作经验,列举生活实例,提出文学创作中情景交融与对比张力的重要性,并作出总结:“要当作家之前,先当生活家”,鼓励同学们养成记录日常的习惯,学会观察现实世界与区别内在世界,做到知感而发。
李阿利:茶人威仪
李阿利以白居易的诗《山泉煎茶有怀》引出关于“爱茶人”的话题,再切入“茶人威仪”这一主题。她表示,茶人不仅是要懂茶,还要以茶作为个人修养的媒介,以茶的本质作为个人修养的态度。茶之美在于德,而礼是德的外在形式。李阿利认为学茶的真正目的是,在学茶过程中学习礼仪、礼貌和礼节,学习为别人服务的一颗心,学会等待、专注,在行茶中训练静定的功夫,学会关照自己的情绪,学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茶文化中,我们将学习到美姿美仪,即美丽的姿势、体态和优美的举止、容貌。李阿利指出人缘不在身体,而是在气质。一个人的气质同时受到先天和后天的影响,因此要有好的人缘,就要在日常生活中修养忍让的气质,为自己的个人形象加分。
黄金明对此次讲座进行总结。他提到,茶虽然是很平常的生活事,但却蕴含着大美人生、大爱人生。他希望同学们都能够成为有气质的文学人,让文学院成为有气质的文学院。在场的同学纷纷表示受益匪浅,现场学习气氛浓烈。

本次系列讲座作为闽南诗歌节的重点活动之一,旨在通过专家学者的经验分享,以诗育人、以文化人,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与人格修养,推动两岸诗歌教育的传承与发展。
审核:崔新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