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报官网讯(李小亮 许 辉):一间不大的房间里,一台小小的泛黄的空调在工作,空气中弥漫着燥热。挤在房间内的六七名老师们却始终面带微笑,熟练地演奏着板胡、先锋、小唢呐等。站在他们面前的一位老人正在介绍他挂在墙上的乐器,他正是傅延鹏。
傅延鹏,金华婺剧编曲家,创作了《八婺之歌》《蒙古千秋永流芳》等婺剧剧本。婺剧得以传承并不断发展的背后,凝聚着他的心血。

傅延鹏与婺剧的缘分源于一次意外的机会。解放初期,一位热爱婺剧的老党员来到傅村镇就任乡长,他聚集了村内的几位年轻人学习表演,傅延鹏正是其中之一。傅延鹏最初学习的是二胡,这是他初次接触到与婺剧相关的乐器。
几年后,乡长退休,虽失去了领头人,但这批年轻人学习婺剧的脚步并未停下。他们拜吴樟妹为师,当时,吴樟妹是后台的主要工作成员,负责正吹。传统婺剧后台分为正吹、副吹、鼓板、三件和小锣,世称“五把交椅”,其中正吹的地位最高。“当时的粮价是6元每石,我们花了10石米的价格请了他。”傅延鹏回忆。

剧本雕琢非一日之功。“我记忆力可好了!”傅延鹏笑着说道。他在平时注重阅读,从民间口头传说中寻找、整理、积累素材,进行创作。去年上半年,傅延鹏创作了《八婺之歌》,歌词包括骆宾王、艾青、严济慈、牛头山、金鸡岩、八卦村等金华八个县市的名人名胜,并融入婺剧申遗成功的事迹。“我想弘扬金华人物与风景”,傅延鹏希望借此弘扬婺剧文化,讲好金华故事。此外,好剧本需要符合生活规律,遵循常识。傅延鹏早年曾在乡镇企业当过一段时间的会计,这一经历为傅延鹏提供了深入百姓日常生活的途径,他创作的剧本多贴合日常生活,亲切易懂。

上了年纪之后,傅延鹏不再上台演奏,“演奏得靠年轻人,我体力跟不上了”,傅延鹏叹息着摇了摇头,语气中透露着遗憾,但是他仍在台下继续发挥着余热。
30多年来,傅延鹏所收学生数量不计其数。“只要他来,我就教,免费教。”他对婺剧的心思至纯至真,不收取任何教学费用,对登门求教的学生一视同仁,将其毕生所学传授给他们,渴望将婺剧艺术薪火相传。
从研究、创作,再到交流传播,婺剧想要赶上时代的脚步,还得加速。这一过程少不了如傅延鹏这样的坚守者,他将在剩余的时间以赤诚与真心为婺剧出一份力。傅延鹏的姿态告诉后来者:婺剧的复兴发展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责编:张 琳 审核:崔新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