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中华文化报官方网站;全国征稿免费热线:400-136-5526;邮箱:1126671847@qq.com
网站首页 >> 陶瓷艺术 >> 文章内容

灵州瓷——被复活的千年陶瓷技艺

[日期:2024-08-21]   来源:灵武发布  作者:灵武发布   阅读:0[字体: ]
       中华文化报官网讯(刘雪岭    信玉芝):“磁窑山,灵州东北六十余里,昔人于此甄陶,至今犹然。明清时期,磁窑寨仍然有40余名庆王府窑匠聚集此地,从事陶瓷生产。”这是宁夏最早地方志明宣德《宁夏志》中,对灵武磁窑堡烧制陶瓷的一段记载。在灵武博物馆内,设有一处灵州窑灵州瓷(又称灵武窑灵州瓷)展厅,这里陈列的白釉剔刻花牡丹纹罐、鱼纹盆、经瓶、瓷铃铛等瓷器,正是千年前北宋时期出土的灵州瓷。
灵武市兴唐苑的“千年古县 常梦灵州”标语。
       说起灵州瓷,不得不提及灵武市文物管理所所长刘宏安。他被评为宁夏文化名家,在灵武乃至宁夏文博界有很高知名度。
       刘宏安自幼受家庭熏陶,喜爱美术,青年时期发表千余幅漫画作品,2023年担任灵武市文物管理所所长后,从事文物保护与文史研究。他曾多次参与灵州窑址考古发掘,对灵州瓷进行深入研究后,萌发“让千年的窑火复燃,让地方的历史闪光,恢复失传数百年的灵州瓷烧制技艺”的想法。
制作者进行拉坯。
       为了让灵州古瓷焕发新的光芒,刘宏安对古陶瓷胎土成分进行检测,筹资修建了土窑,开始了艰难的烧制试验。在黄河边选挖釉土,在磁窑堡采挖高岭土,一件瓷器要经过采集坯土、练泥、拉坯、修坯、沾釉、剔花、烧制等20多道工序。经过半年忙碌,第一窑近百件作品终于摆放进窑炉内。再经过近半个月昼夜烧制,当刘宏安满怀希望地打开窑门时,一阵沮丧之感迎面袭来:整窑瓷器不是釉色外焦内生,就是器身起包或通体炸裂。刘宏安说起20年前烧制第一窑瓷的情景,记忆犹新。之后,他不断求教于河北磁州窑、陕西耀州窑等国内老陶瓷大师,最终找出原因:胎泥发酵时间短,釉料配方比例失调,土窑砖室烟道设计不合理等。
在制作成型的土坯上剔花。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2年秋天,经过几十次反复试烧,刘宏安终于用当地材料和传统工艺烧制出胎质、釉色与北宋时期器物十分相近的作品。“剔刻花扁壶,西北游牧民族挎在马背上的必备用品;瓷蒺藜、瓷帐钩、瓷铃铛,是游牧民族的创新发明;牛头瓷埙,党项人喜爱的乐器;瓷骆驼、瓷马、瓷羊等动物雕塑品,与游牧民族生活息息相关。”看着一件件瓷器,刘宏安爱不释手,像对自己的孩子一般。
制作好的灵州瓷。
       “北宋时期,灵州瓷传承河北邯郸磁州窑剔刻工艺,兼顾陕西铜川耀州窑的印花技术。在多年发展创新后,灵州瓷充分体现古代西北陶瓷与中原陶瓷文化的交流、交融与发展历程,是我国陶瓷百花园中独特的一朵,在中华陶瓷史中占据重要的历史地位。”刘宏安说。
研学基地内,小学员尝试制作。
       思绪从千百年前再回到现实,一件件白釉、黑釉、褐釉、青釉等瓷器让人目不暇接,非遗传承人正将瓷泥拉坯成型,再刻画出经典的牡丹花纹饰。另一边,20多名小学生有的揉着泥巴,有的捏制出各种造型的动物、装饰品……这是灵武博物馆内开辟的灵州瓷研学游基地。在刘宏安看来,将灵州瓷制作技艺保护和传承下去,让非遗文化在潜移默化间浸润孩子们的心灵,不仅让体验者了解了灵州古瓷的制作技艺,还将传统古陶瓷文化发扬光大,培育了体验者的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责编:张   琳      审核:崔新德
0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华文化报官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评论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