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报官网讯(卜祥爱 赵彬彬):引一渠清水,润万亩良田;立一杆灯塔,引千帆正航。他们出身平凡,隐于市井之中;他们功绩卓越,爱洒大众心间。他们的故事,是感动,更是感召。见贤思齐,崇德向善,方能传承中华美德、弘扬时代新风,让我们共同把“学习”播种在心里,争做崇高道德、文明风尚的践行者,续写精神史诗的新篇章。融媒体平台开设《身边的榜样》专栏,记者深入一线采访挖掘身边的榜样典型,展现他们“大德、大勇、大爱、大美”的高尚品质和精神风范,让学习榜样、礼敬榜样、争当榜样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他是我国“冬暖式蔬菜大棚之父”,“菜篮子革命”的领头人,致力于蔬菜大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四十多年,改变了我国北方冬天只能吃白菜、萝卜的历史;他带领村民,一次又一次地领导了蔬菜大棚的技术升级,并将技术进行推广,带动全国千千万万农民走上致富路。他就是寿光市孙家集街道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他以一个基层党员干部的朴实和执着,为建设现代农业、改变农村面貌、带领农民致富作出了重要贡献。

破冰者
从“一根黄瓜”到“我国蔬菜之乡”
在三元朱村,一座现代化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巍然矗立。园内,智能温室里传感器实时监测温度、湿度;水肥一体化系统精准控制灌溉;无人机在空中巡查病虫害;一株株蔬菜长势喜人,前来参观学习的农民络绎不绝。很难想象,1978年的三元朱村还是一个贫困村,全村4个小队只有两辆破车,10头牲口瘦得大都不能上犋拉套,年人均收入不足100元。出路在哪儿?经过反思,全村党员统一了思想,首先要有个好的党支部,有个好的带头人。1978年9月,村内15名党员一致推选37岁的王乐义当村党支部书记。在第一次支部会上,他明确表态:“水有源,树有根,党的恩情比海深!领导和大伙儿都这么信得过我,我就干。只要身体能撑得住,活一天就为党做一天的工作,活一天就为老少爷们干点实事!”
三元朱村地势南高北低,东、南、西三面环形分布几个埠岭。这些埠岭,占全村土地的四分之一,土层浅薄,旱天绝产,种粮不好生,种菜不好长。想通过土地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必须要有新思路。刚上任那几天,王乐义领着村班子成员在村里转了一圈又一圈,还专门跑到山东农业大学求助农业专家,最终他们制定了发展规划:“东岭苹果西岭桃,南岭山楂带葡萄。”
之后,王乐义带领党员干部、群众苦战三个春秋,使坡地着上绿装、飘出果香,老百姓笑声多了起来,腰包也鼓了起来。1986年,三元朱村已建成果园430亩,昔日光秃秃的埠子岭变成了“花果山”,全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到1200元。
“父老乡亲选咱当这个村官,咱要让他们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才算称职。”王乐义没有停下带领村民致富的脚步,他意识到,要想让村民收入不断上台阶,还得围绕土地做文章,让土地“生金”。1989年,三元朱村17名党员干部在王乐义的带领下,历艰辛、冒风险,克服重重困难,一举试验成功了“冬暖式蔬菜大棚”,当年棚均收入27000元。
三元朱村的成功经验经迅速推广后,蔬菜生产很快成为寿光的主导产业,以蔬菜为主的特色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寿光也因此成为“我国蔬菜之乡”。
奋斗者
从昔日的贫困村到现在的乡村振兴标杆村
“自己富了不算富,一个村、一个县富了也不算富,只有全国人民都富了才叫富。”王乐义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自冬暖式蔬菜大棚试种成功后,王乐义就开始向全市、全省、全国无偿推广大棚种植技术,从而引发了一场改变大半个农业产业结构的“绿色革命”,大幅度提升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促进了农民的经济增收,也为我国亿万农民开辟了一条科技致富的新道路。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1996年,在土地改良、技术提升的基础上,王乐义又带领村民引进了樱桃树,将埠岭上的果园发展成了樱桃园,樱桃树定植结果的第一年,一棵树就收入1000多元。之后,王乐义带头成立了集育苗、基地、销售、旅游等于一体的樱桃专业合作社,使樱桃成为当地蔬菜生产外,又一特色农业产业。
2006年,三元朱村被农业农村部和山东省政府确定为全国首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对此,王乐义带领村党支部紧抓机遇,聘请上海同济大学等单位进行了规划设计。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三元朱村进行了土地调整流转,2008年建成蔬菜大棚149座,占地面积860亩。
近年来,王乐义带领三元朱村乘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又将目光投向集生产、加工、服务于一体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形成了“生产+基地+销售”的发展模式,在着力提升蔬菜生产质量的同时,更加注重蔬菜的加工和产业服务。
果菜生产、技术培训、育苗销售……一个个新兴产业让三元朱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2024年,全村集体总收入5670万元,人均纯收入51000元。这个昔日的贫困村,已成为寿光乃至全国乡村振兴的标杆。王乐义也兑现了曾经的承诺:“不仅要让村民们挣‘温饱钱’‘零花钱’,还要让他们富起来,生活真正好起来。”
追梦者
从少数老人“享福”到所有村民受益
近些年,在王乐义的带领下,三元朱村走上了农旅融合发展之路:在村里建起了村史展览馆、高标准大棚示范园,每年吸引数十万游客前来参观;在示范园里建起了农业科技培训中心,定期邀请专家授课,培养了一批批新型职业农民;推动村里与高校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研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王乐义深知,只有多为百姓做好事、实事,才能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幸福村”,三元朱村不仅要让老年人享福,还要让所有村民受益。他带领三元朱村党支部加大投入,积极投身各种惠农福利事业,一是建了“夕阳”产业,让老年人有了福利保障;二是建了远程教育基地、青少年德育宫、幼儿园、乐义实验小学等,让三元朱村的孩子有了更好的教育环境。对于三元朱的明天,王乐义有着清晰的蓝图:“牢牢把握创新提升‘寿光模式’这一主线,突出发展高品质蔬菜,建成集示范、观光、采摘于一体的休闲旅游果品基地,新建儿童乐园,着力打造三元朱特色乡村旅游区,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王乐义和三元朱人的付出得到了广泛认可。孙家集街道三元朱村先后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小康示范村”“特色经济村”“全国科普先进村”“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示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等。王乐义个人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最美奋斗者”等荣誉称号,对此,他谦虚地说:“这些荣誉不属于我个人,属于所有为乡村振兴奋斗的人。”从一棵菜到一座城,从传统农业到智慧农业,从昔日的贫困村到现在的乡村振兴标杆村,王乐义用四十多年的坚守,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他的故事,是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更是新时代农民奋斗精神的真实写照。如今,在三元朱村的田间地头,依然能看到王乐义忙碌的身影。他说:“只要还能动,我就要为乡村振兴尽一份力。”这位老书记的坚守,时刻激励着更多人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责编:张 琳 审核:崔新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