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报官网讯(丁 洁 姜晓琳):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三十年如一日的陪伴温暖孤寡老人的余生;他们或许未曾站在聚光灯下,却以暴雨中的逆行托起生命的重量;他们或许从未标榜自己的伟大,却以倾尽所有的善意改写无数寒门学子的命运。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山东好人”。
从“仁义礼智信”到“好人精神”的千年传承
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活化石”。两千年前,孔子在泗水河畔发出“仁者爱人”的喟叹;两千年后,齐鲁儿女以“山东好人”的群体形象,将这份精神基因镌刻进时代年轮。在济宁曲阜市,孔子七十六代孙孔令绍不仅在曲阜的各个地讲家风,还受邀到全国的20多个省市讲家风,他常说:“孔氏家训不过‘诗礼传家’四字,传的是文化,更是仁心”;在临沂,沂蒙红嫂的后代们接过“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的接力棒,组建“红嫂志愿服务队”,为孤寡老人送餐、为留守儿童辅导功课,让“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从“盆景”到“风景”的文明嬗变
“山东好人”现象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从个体到群体的裂变式生长。一个好人带动一群好人,一群好人温暖一座城,最终汇聚成推动社会进步的磅礴力量。在青岛,外卖骑手李建民暴雨中逆行救人的视频走红网络后,骑手们自发成立“蓝骑士应急救援队”,参与寻人、救灾等任务。他们说:“我们送的不仅是外卖,更是城市的温度。”在日照,渔民张伟台风中勇救12名落水游客的事迹传开后,当地渔民自发组建“海上救援志愿队”,配备专业设备,成为守护海岸线的“民间110”。

从“山东现象”到“我国答案” 的精神裂变
“山东好人”现象早已超越地域范畴,成为观察我国社会精神高度的窗口。它回答了一个时代命题:在物质丰裕的时代,如何让精神不贫血?在价值多元的今天,如何让主流不缺席?在淄博,烧烤摊主们自发成立“诚信联盟”,明码标价、童叟无欺,让“好客山东”的口碑从舌尖延伸至心灵;在泰安,泰山挑山工的后代们组建“新挑山工志愿服务队”,为游客提供免费向导、应急救援,让“埋头苦干、勇挑重担”的精神在新时代延续;在东营,黄河入海口处的渔民们坚持十年清理河道垃圾,守护母亲河,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化为具体行动。

责编:张 琳 审核:崔新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