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报官网讯(刘金山 宋 杰):大码头镇通过“非遗+产业+电商”模式,串联起一条“文化传承+就业增收”的共富路。

“现在用绒条制作的有摆件、玩具、装饰品等20余种,产品多销往东营、滨州等周边地区。通过抖音等电商直播平台进行线上销售,参加非遗大集展销会等,产品知名度大大提升。”大码头镇绒花第三代传承人刘春香说道。
在刘春香的带领下,大码头镇高港村及周边村落的数十名手艺人通过“居家接单”模式,形成了一个小型产业集群。从零散加工到规模化生产,从线下展销到直播带货,绒花产品远销各地。同时,定期开设培训班,面向社区居民、学校师生免费授课,推动技艺从家族传承转向社会化传承。

近年来,大码头镇以非遗资源为基础,以非遗产业化为抓手,先后成立非遗产业联盟和商贸平台公司,从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共富链“四链”入手,深挖优势非遗产业潜力,通过产品共创、技术共学、流量互补、渠道共享,打造了非遗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我们将在平台搭建、资源整合、内招外引、培育龙头等环节全链发力,让更多的非遗项目脱颖而出,实现非遗产业‘经营品牌化、管理标准化、产业规模化’,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注人更加强劲的动力。”大码头镇党委副书记李金辉说道。
责编:张 琳 审核:崔新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