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中华文化报官方网站;全国征稿免费热线:400-136-5526;邮箱:1126671847@qq.com
网站首页 >> 雕刻艺术 >> 文章内容

用双手雕琢世界!菏泽聋哑小伙木雕作品火爆出圈…

[日期:2023-09-11]   来源:菏泽文化旅游  作者:菏泽文化旅游   阅读:231[字体: ]

       中华文化报官网讯(卜祥爱    闫   伟):木雕南湖“红船”近日火爆出圈,引起广泛关注。
       那么,这是一艘什么样的“红船”?这件作品经历了怎样的创作过程?作品背后又有哪些动人的故事呢?日前,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奔赴牡丹区黄堽镇,采访“红船”的创作者、聋哑小伙潘玉国。
       “按图索骥”雕“红船”
       结构精巧的船体、古朴的拱形船篷、平直匀称的桅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艘等比例缩小的南湖“红船”。最近火爆出圈的这件木雕艺术品就展示在在菏泽匠工木雕文化有限公司展厅。

木雕南湖“红船”
       “2021年,为了纪念建党百年,我们精心创作了这件作品,受到大家的喜爱。”菏泽匠工木雕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彦锋说,“开天辟地、敢为人先是‘红船’精神的内核,为逼真形象地创作好‘红船’,我和技师潘玉国查阅了很多资料,找来了很多图片,从各个角度揣摩如何雕刻好‘红船’。”
       据了解,南湖红船属于内河平底船,最大特点是整条船没有龙骨,而用从船头直通船尾的船底杉木板作为底板,再用黄榉树制成的船壳肋骨、肋板,构成船的整体框架。潘玉国创作的“红船”巧妙地还原了这一特点。“积累了相关材料后,我们精心设计图纸,然后‘按图索骥’进行创作。”李彦锋说。
       微缩版“红船”古朴典雅,长0.72米、高0.38米,是用一整块红木雕琢而成的。“红船”虽小但“五脏俱全”,各个船体部件巧妙搭配,逼真再现了中共“一大”召开时的惊心动魄、庄严与肃穆。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会议临近结束时,遭法租界巡捕的袭扰而被迫停会,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继续举行。为了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相关部门于1959年仿制了一条游船,停泊在嘉兴南湖烟雨楼前,这就是享誉全国的南湖“红船”。
       潘玉国带着自己的“家伙什”,大致还原了当时的创作过程。
       “中共‘一大’在红船上举行,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历史大事,需要用良好的木材来体现,我们最后选定使用大果紫檀来创作这艘‘红船’。”李彦锋说,微雕“红船”自完工那天起,就受到大家的关注和喜爱,每天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游客只要走进我们展厅,看‘红船’是必选项目。”一名工作人员说。
精益求精
       “无声世界”盛开一树繁花
       世间有佳木,人间有故事,而木雕巧妙地链接了佳木和故事,成了人们永恒的艺术追求。每一位从事木雕创作的技师,就是沟通天人的使者,潘玉国就是这样一位使者。
       29岁的潘玉国是聋哑人,来自定陶区半堤镇,2017年从菏泽特教中心毕业后,就来到事业初创的菏泽匠工木雕文化有限公司。
       “小伙心灵手巧,特别能吃苦,特别有钻研精神,进步非常快。”李彦锋回忆,当时公司聘请了几名南方技师,他有意安排潘玉国前去帮工、学习。从雍容华贵的牡丹、惟妙惟肖的老人到瓜果蔬菜、飞禽走兽,潘玉国均有所涉猎。他创作的《走进新时代》,涉及天安门、天眼、三峡等,还巧妙地融合进菏泽的牡丹元素,令人击节叫好。他创作的《挚爱》,营造了两位老人相亲相爱的场景。在这件作品中,老头在亲吻老伴,而老太太左眼微闭、右眼圆整,一副娇羞的模样。两位老人脸上皱纹纵横,但眉目间流露着掩饰不住的幸福。他创作的《牡丹魂》,在一块木头上,雕刻了房屋、门窗、峨冠博带的老人、木桶和雍容华贵的牡丹,逼真形象,令人爱不释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虽然口不能言,但我希望用双手去雕琢这个精彩的世界。”潘玉国表示。在他看来,木雕是化平庸为神奇的创作。每一件木雕作品,都内存着一个世界。多年来,他用刻刀、凿子、斧子和一双伤痕累累的手,赋予那些木头以灵魂和生命。潘玉国的作品,艺术与实用结合,具体与抽象交融,使人看后浮想联翩。
       潘玉国在用心雕琢木头,也在用心雕琢自己,“无声世界”已经盛开一树繁花。
精雕细刻
       胸中有丘壑 刀下生风云
       展厅入口处,摆放着一件用千年香樟树精心雕刻而成的作品,它的名字叫《雄关漫道真如铁》。
       这件作品4米多长、2米多宽、3米多高,重一吨多。
       作品展现的是秦始皇修筑长城、抵御外敌入侵的历史故事,彰显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万里长城逶迤盘旋,气势宏伟,气壮山河,构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历史画卷。
       令人称奇的是,上面布满了“根包石”,不少树根包裹着石头,这是大树在自然生长过程中根部遇到石头形成的。
       “为了最大程度地体现作品的原汁原味,我们保留了这棵树在生长过程中形成的根包石。”李彦锋说,“这件作品足足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完成。”
       除了潘玉国,这里还有几名聋哑技师,他们创作的木雕作品不拘泥于形式,创作题材也十分广泛,小到花鸟鱼虫、大到亭台楼阁,从鲁西南日常乡村生活到红色文化,从历史事件到人生百态,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雕刻手法也因材施艺,作品涉及镂空雕刻、立体圆雕、浮雕、根雕等。
       一件木雕艺术品从选材到规划设计、打轮廓线、分层打坯、细部雕刻、修光打磨等多道工序,其间工作千头万绪。以木雕用材为例,要求木质纤维紧密、不易开裂、利于运刀,这样作品才不易变形。李彦锋介绍,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改变,审美水平不断提升,他们的雕刻原则就是最大程度地去粗取精、顺其自然。
       胸中有丘壑,刀下生风云。围绕始祖文化、牡丹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技师们以特色技法,创造出多个系列的木雕艺术品。芬芳木香,令人陶醉。
       责编:张   琳    审核:崔新德


0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华文化报官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评论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