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报官网讯(刘雪岭 潘广强): 在锦屏县大同乡,有一处充满文化魅力与致富希望的地方——杉乡侗韵非遗传承基地。自2024年初成立以来,就如同一个文化与经济的引擎,带动着当地村民凭借传统民族文化技艺走上致富路,成为乡村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从前先辈绣艺起,现在我们来学习,继承祖辈的古韵,侗家文化代代传……”
走进大同乡杉乡侗韵非遗传承基地,悠扬的侗歌萦绕耳畔,这里不仅是歌声的海洋,更是侗族文化传承的摇篮。社员们各司其职,有的专注地在绣布上飞针走线,细腻的针法勾勒出侗族传统图案,每一针都倾注着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有的熟练地裁剪布料,精准的尺寸为服饰制作奠定基础。还有的坐在缝纫机前,随着机器的嗡嗡声,一件件精美的侗族服饰逐渐成型,她们正为一份份订单而忙碌。
“合作社成立后,我就一边教大家唱歌,一边教刺绣,希望能把我们的民族文化好好传承下去。”锦屏县大同乡非遗传承人杨远兰介绍说。基地成立之初,社员仅有近10人,但大家的热情高涨。在杨远兰等传承人的带动下,越来越多村里的劳动妇女也加入进来,还可以在家中从事刺绣工作。
为了让传统刺绣技艺更好地适应现代市场,杉乡侗韵非遗传承基地的社员们在传承中创新。
“我们之前的传统服饰是净色无花边的,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于是,我们融入现代元素,比如选用粉色让服饰更受年轻人喜爱,还改良了袖子,将窄袖改为年轻人喜欢的喇叭袖。”社员欧必芳说道。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让古老的刺绣技艺在现代社会中重焕生机。
除了产品创新,基地还积极走出去展示侗族文化。在2025年全国春节“村晚”示范展示活动暨贵州锦屏隆里“村晚遇元宵・来隆里玩花脸龙”活动和榕江村超的舞台上,侗族服饰大放异彩。欧必芳回忆道:“参加隆里展演后,很多人到店里参观,还有人在线上下单。去村超时,我们穿着民族服饰,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他们对服饰很感兴趣,还帮我们拍照。”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侗族服饰的知名度,还带来了大量订单。
如今,杉乡侗韵非遗传承基地已成为大同乡的文化地标与经济增长点。它一头连接着千年的侗族文化,让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光彩;另一头则通向致富的道路,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
责编:张 琳 审核:崔新德